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迎接十八大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迎接十八大专题报道
 

2012年9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指出,收入分配改革绕不开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切割。首先,政府应该带头自觉割舍其既得利益,让利于社会,让利于民,让利于其他经济细胞。特别是在当前稳增长的关键时期,政府更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大幅度的减税降费措施。

分配体制改革:
启动消费战略迈出实质步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特约记者祝辉

分配体制改革:启动消费战略迈出实质步伐

CNS供图

历时8年争议,备受期待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推出终于有了时间表。据悉,国家发改委已经完成了《方案》初稿的起草工作,目前正在深入征求部级以上官员的意见,今年10月或正式推出。

据透露,《方案》共涉及十大问题,包括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工资正常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以及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

而更让公众关注的,则是该《方案》在实际生活中能否真正被落实,在收入分配上将有多大改变。

贫富差距悬殊,各种社会问题凸显 “我认罪,但这样至少能先让妻子不死。”今年7月,为了挽救患尿毒症的妻子,通过私刻医院公章而为其换取透析机会的北京人廖丹,在法庭上做出了如上的表述。因妻子没有北京户口不能享受医保,巨额的医疗费让廖丹选择了铤而走险。

今年8月,云南曲靖市年仅5岁的余贤与另外12名小伙伴“替父讨薪”的悲喜剧纷纷被各大媒体报道,人们唏嘘之余,是对不断上演的“农民工讨薪”事件的悲悯和无奈。“讨薪”、“抗拆”、“看不起病”……专家指出,这些与我国飞速增长的GDP形成强烈反差的关键词,折射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根源———分配不公。

著名财经评论员余丰慧在回复《中国企业报》记者的邮件中表示,严重的贫富悬殊对一国经济发展形成的制约和打压情况是相当严重的,中国目前正在面临这个现实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内需、促消费。但是,巨大的贫富悬殊使得掌控社会大部分财富的少数群体消费意愿不强,而消费意愿强的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却没有能力消费。加之社会保障不健全对消费的制约,使得我国消费始终难以启动,特别是在当前急需应对经济下滑的关键时期,暴露的异常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2004和2008两个统计年度的数据显示,1992—2004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54.6%下降到47.1%。2004—2008年按新口径,劳动者报酬从50.6%下降到47.9%。

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基尼系数已达到0.445,逼近警戒线。

改革思路是“提低、扩中、调高”

在提及“收入分配改革”时,媒体和学者们几乎都用到了这个词———迫在眉睫。

国家发改委将具体改革思路提炼为“提低、扩中、调高”,逐渐由“哑铃型社会”向“橄榄形社会”(即中等收入群体增大,两端收入群体缩小)过渡。道理很简单,但简单道理背后却暗藏着复杂的原理。

按照地方政府以往措施,提低主要是提高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有观点认为,此措施短期内确实缓解了低收入群体的燃眉之急。但与之相随的负面效应便是CPI的走高,换言之,最低工资标准的“水”涨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船”也高了,通胀通道由此打开,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依然维持原状。

而提及调高,人们迅速将矛头对准了国企高管、公务员、煤老板等垄断各方资源的高收入人群。这类群体作为利益既得者,把握着各路资源,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这部分人还只是高收入群体中的显性人群。灰色收入、不露富使得一部分隐性高收入群体淡出人们的视野。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所作的“灰色收入”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当中的灰色收入规模大约在5.4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7.2%。换言之,2008年有超过1/6的居民灰色收入无法在统计数据中体现出来。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认为,《方案》出台后,对人民的收入分配体制比以往改变不会非常大,但在“提低、扩中、调高”中将会有一个宏观把握。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对相关专家进行采访中得到的建议是:扩中是收入分配改革中较容易推进的进程。毕竟,在社会经济总量既定的假定条件下,被有效分流出来的高低两极人群,会逐渐向中等收入群体聚集。

白朋鸣表示,扩大中等收入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补贴,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发展教育;另一方面打破垄断,减少巨富。中等收入人群主要是收入达到中等水平的人群,主要指一些能够满足温饱问题,有一定储蓄,但又不能经常进行高消费的人。

更为复杂的是,相比人与人之间收入的调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则更是分配改革无法绕过的门槛。有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11年的3.13∶1。

专家:政府应实施大幅度减税措施

正是由于上述各种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非常渴望有关部门能够开出一张“良方”,能够真正有效医治居民收入分配体制中的顽疾。也正是因为这种诉求之强烈,人们对《方案》的出台已经期待良久。

但是,这张“良方”从2004年酝酿,到2007年、2009年两次上报国务院,直到日前才传出即将出台的消息,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有媒体质疑其如同打了8年的“持久战”。

白朋鸣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指出,首先《方案》牵涉的方面很多,需要接收及整合多方面意见;其次要调节《方案》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缓解矛盾。同时,《方案》的改革是创新之举,需要观察市场的变化,谨慎处理。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方案》的出台无异于一场博弈。要用一纸方案将各方利益统筹起来,并非一日之功。博弈各方往往会利用自己的既定优势资源来打破游戏规则,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方案》出台前,专家纷纷献计献策:给国企高管降薪、提高税收,打破行业垄断等积极的措施。但有专家担心,如果对高收入群体下一剂猛药,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或将导致资本外逃、人才外流等负面后果。

白朋鸣指出,一个人的工资与他的能力成正比,才能达到激励作用,约束过严的确容易导致资本外流,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后果。《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不宜对高收入群体的薪资调控力度太大。

余丰慧认为,收入分配改革绕不开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切割。首先,政府应该带头自觉割舍其既得利益,让利于社会,让利于民,让利于其他经济细胞。特别是在当前稳增长的关键时期,政府更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大幅度的减税降费措施。

余丰慧建议,《方案》征求意见不能只停留在部级以上高官层面上,而应该广泛征求专家、中产阶层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群体的意见。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是真真切切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应该公开征求意见。不妨将起草的《方案》初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现在距10月底还有一段时间,完全来得及。”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