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汽车周刊
 

2012年9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车企如何保市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邈

中国车企如何保市场

成都车展如约而至,各大车企乘兴而来,力推新车,全国媒体齐聚蓉城,专注报道。一切都如往年一样“和谐”。不过,几天前一位业内资深的媒体人在微博中提出了一个疑问,未来的车展还会这么热闹吗?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的存活下来?

中国车企正逐渐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已经发布半年报的21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上半年总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滑。上述公司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322.44亿元,同比下滑4.87%;实现净利润18.28亿元,同比下滑12.39%。

其中,江淮汽车下滑最为明显,江淮汽车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15.69%,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7.32%,净利润则同比下降36.93%。此外,海马汽车上半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约50%—80%。

不过,并非所有车企的日子都难过,在长城汽车公布的信息中显示,其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均呈上升趋势,增幅均在27%以上。

经过井喷的黄金10年,中国汽车业的“马太效应”日趋明显,汽车业内也遵循着其他行业的“28法则”。显性的表现是,外资、合资车企车型较为畅销,占据了市场70%的份额,自主品牌则始终难以提升份额。而在自主品牌中,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则占据了大部分份额,虽然中国车企已呈现集团军的阵势,但在“现代化”战役中,人多力量大只是流传在冷兵器时代的传说。

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才是未来保住市场的关键。

目前,自主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从经济形势看,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势疲软,新兴经济体同样难抽其身。2012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仅为7.8%,其中二季度GDP增速为7.6%,GDP增速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回落,并创下13个季度以来的新低。

虽然我国连续三次下调成品油价格,但仍然缺乏对于市场强有力的政策刺激。即便下半年有所增长,但5%—8%的增长预期与往年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从市场环境看,自主品牌同样面临危机。一方面合资品牌的车型价格不断下探,直接对拼自主品牌;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主管部门的安排,各大合资车企不断推出合资公司旗下的自主品牌。

如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东风日产的启辰,这些车型的共同特点是,在合资公司的原有平台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再研发,售价更低且质量较为可靠。如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630的最低配已逼近5万元区间,价格冲击的背后,自主品牌的日子更加艰难。

好在我们看到,自主车企并没有不思进取,比如说在车型开发上,奇瑞投入数十亿元建立研究院、比亚迪在电动车方面不断深耕、吉利的中高端路线已初见成效、长城的稳扎稳打也收获了漂亮的财报。

显然,中国车企在短短几年就达到并超越国外车企数十年甚至百年的研发体系并不现实。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不断试错的中国车企正在逐步矫正道路。

比如说,奇瑞正在“从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规模效应转变思路至精品效应,在推出诸多品牌失败后,削减不必要的品牌,主推精品车型显然是明智之举。

同样,在国内市场面临围剿时,自主品牌寻求海外市场的破局之举同样值得关注。从目前的形势看,想在短期改变市场各方的格局并不容易,因此海外市场的热销实际是自主品牌“曲线救国”的一种途径。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能够活下去并保证良好的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而到了海外市场,是否熟识当地的法律法规,如何能够提升车辆的后续服务,都将考验自主品牌的生命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