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金融投资
 

2012年9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指出,政府加大投资刺激增长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短期内经济会因刺激而上升,但两三年后就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因此,关键是培育可持续的消费能力,货币政策应谨慎宽松。

投资拉动增长模式或将转向

8月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经济筑底仍在持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穆瑞

8月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经济筑底仍在持续投资拉动增长模式或将转向

期待中的PMI没有出人意料,9月1日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仅为49.2%,不仅跌破荣枯线,更创新近9个月来的新低。同时,8月钢铁业PMI更大幅回落4.6个百分点,创下2008年12月以来新低。

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下行区间,面对国际经济危机复苏无力、外需短期无望的经济局面,下半年是“稳增长”还是“防通胀”,将让中央在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时更加慎重。

在保增长大背景下,市场方面一致预测政府会加大刺激力度,加大货币投放拉动增长。但不少专家提出放松货币政策难治根本。

货币政策放宽需慎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7月份的数据也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785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7月当月实现利润3668亿元,同比下降5.4%,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连续6个月负增长,此数据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业界对放松货币政策的期待。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稳增长政策下,遏制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短期最见效的措施就是投放信贷。2012年4月信贷投放6818亿元,5月7932亿元,6月9189亿元,今后一段时间恐怕还得保持较高水平。而且大批中小企业也确实面临“融资难”问题。

安邦咨询分析师刘枭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在信贷资金投放上,8月和9月是中国释放货币资金的最后时机,超过这一时刻,对于全年稳定经济增长将会有负面影响。“但估计明年三月之前,央行可能不会有任何动作。”刘枭同时表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企业研究室研究员俞建国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发表看法说,其实现在政府加大投资刺激增长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短期内经济会因刺激而上升,但两三年后就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因此,关键是培育可持续的消费能力,货币政策应谨慎宽松。

但俞建国指出,放松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降利率、放信贷等固然短期内可刺激经济复苏,但治标不治本,长远之计还是要靠形成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要靠培养,而不是靠刺激,要培养消费者的消费品位,不断往上走,需求往上走,生产上的技术创新才会随着往上走,才能保持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

另有观点认为在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实体经济疲弱的大背景下,应该探讨一种新的财政货币政策,摆脱过于依靠投资拉动,发动社会力量投资,这是目前看来比较安全的两全之策。

投资拉动不如消化产能

专家认为,现在我国的工业制造业企业的问题不是靠投资拉动的问题,而是解决需求的问题,而需求不足的问题则是由于产能过剩。

俞建国认为,以投资拉动来刺激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生产是为消费服务的,生产出来就要消费,除非扩大外需,让外国人帮着消费,那样我们的外汇储备就会大幅增加,可美元说贬值就贬值,我们还要面临很大的金融风险,因此,扩大外需短期内也是不现实的。”

俞建国指出,现在投资刺激拉动,两三年后就会形成新的产能,到时消费不掉又会形成新的过剩,所以不能随便刺激。2009年就刺激过头了,我们现在正在品尝苦果。

刘枭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过于依赖政策放宽。现在,各行业都在喊“过冬”,在我们看来,过冬就得有过冬的样,过冬不等于无所作为,这恰恰是推动改革与转型的时机。中国需要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在这方面,全世界都指望着中国的内需,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需求的释放。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黄金干则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现在正是消化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机遇。

有数据显示,近30年中国消费增长世界第一,增速达9%,人均8%。但是创新势能不足,主要靠量的堆积,但经过30年的发展,从老三件到新三件,再到汽车、房产,已经趋于饱和,如果没有创新,长期保持8%—9%的增速是不可能的,而与之相匹配的必然是生产的下降。

俞建国也表示,经过这段时间的产能消化,整个经济就会起死回生,工业企业才能正常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