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管理
 

2012年8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裕“农药残留风波”:“老字号”企业要建预警机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汪大伟

张裕“农药残留风波”:“老字号”企业要建预警机制

数据制作:范新桐

刚过完“120岁生日”的张裕集团,被一条语焉不详的微博推向了风口浪尖。众多媒体推波助澜,使舆论迅速发酵。张裕股票接近跌停。8月11日,张裕联合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协会在北京召开媒体沟通会,连同检测单位针对检测结果进行澄清。甚至有市场人士在梳理张裕事件发生前后的A股交易数据后,发现张裕疑似遭到做空狙击。

媒体推波助澜舆论迅速发酵

网传农药残留,消费者表示不再购买。

8月10日,张裕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接受机构、个人投资者就相关事件缘由进行问询。张裕董秘曲为民表示,张裕生产流程中检测符合各种标准且严格。“张裕方面认为此事件或有幕后黑手别有目的在操纵,公司正在调查当中。”而公司当晚也发布公告澄清,称产品符合安全质量要求。8月11日,该公司回应农药残留事件时表示,张裕葡萄酒中的两种杀菌剂,均极其微量,远低于欧盟葡萄酒及国家食品的标准。张裕公司怀疑“风波幕后有黑手”。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有消费者表示,会回家先查看一下相关新闻,了解一下出问题的产品批次,然后再选购。被采访的消费者多数对张裕葡萄酒农残超标问题表示不知情,并称近期不会再选购该品牌的葡萄酒了。

环球网报道称:如果企业真的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揭露,让消费者受到保护,让不良企业受到惩罚,肯定是大快人心的事。但是,如果是别有用心,借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食品安全信息,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谨慎态度,而达到谋求自身利益,打击竞争对手或使目标企业就范的目的,则无疑是有一点卑鄙的。

张裕陷入“农药残留门”后,新浪财经“张裕A股吧”的一篇发表于5月5日的匿名帖子引起股民强烈关注。帖子标题是《小心张裕葡萄酒农药残留被报道》。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帖后面紧跟的是某葡萄酒公司推出的“无农药残留葡萄酒”的广告帖。业内人士猜测,此次事件不排除是竞争对手的恶意炒作。

从论坛帖子分布来看,似乎更证实了这一观点。

据优讯舆情监测数据统计显示,多数网帖内容高度雷同,超过8成的网帖发布在股吧相关的论坛里,而且超过半数的网帖在主帖或者回帖中力挺“无农药残留葡萄酒”,有悖于食品安全舆情传播的普遍规律。

张裕公司多次澄清网上始终骂声一片

8月9日,《证券市场周刊》官方微博以“下期内容预告”的名义,披露张裕等3家葡萄酒厂商的产品检出农药残留。

而就在张裕公司采取危机公关的同时,《证券市场周刊》再发微博称,上条微博预告的刊物由于“某种阻力”而不能按时出刊,特向读者致歉。

由于受食品安全恐慌的影响以及对主管部门的不信任,网民下意识地勾勒出一个“黑幕”:知名企业与权力单位合谋阻挠媒体揭黑。“正义的”网民开始对张裕公司进行不加分辨的抨击,虽经张裕公司多次澄清,但是网络上始终骂声一片。

由于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众多股民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幕后黑手”,力挺张裕。

在媒体爆出《证券市场周刊》微博只称张裕农药残留,并非农药残留超标之后,“虚惊一场”的网民,关注热情迅速降低。

“协会力挺张裕”无效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事件发生后,张裕公司反应非常迅速,展开了一系列的危机公关。整体来看,张裕集团的危机处理还是卓有成效的。

8月13日,股价有小幅回升。

张裕虽已尽最大努力做了澄清工作,但目前为止,本次事件尚无权威机构做出最终裁决,当事媒体也未公开表态,公众心中的疑惑并没有完全消除,短期内将不可避免地对公司销售造成负面影响。由于涉及食品安全这一敏感话题,今后再发生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媒体和公众会不自觉地拿本次事件来进行类比,“躺着中枪”的情况难以避免,从长期来看,张裕品牌美誉度也会受到不断的侵蚀。

此次“农残门”发生后,“两大协会力挺张裕”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有网民在微博调侃说,“这就好比是儿子犯错,老子出来拍胸脯说没事”。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相关部门的“沉默”,使得社会监督的责任让位于媒体。协会出面,并不利于澄清事实,反而会加剧舆情的不信任感,因为协会站在行业立场上说谎的情况时有发生,当下舆情对协会并不信任。

本次事件的起因,是一条媒体语焉不详的微博造成了网民的误解,是无心之失还是刻意为之,目前还不得而知。一条微博的杀伤力让相关单位始料不及,说明企业对微博的社会影响力缺乏科学的认知。目前,很多企业缺乏危机预警机制,或者是相关的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在发生危机时,不能快速有效地把握舆情走势,错失化解危机的时机,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般来说,在整个行业面临舆情危机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中的强势企业进行品牌塑造的大好时机。抓住公众高度关注的机会,充分引导社会公众对自己的品牌深入认识、提升美誉度,是老字号企业在适应现代化市场环境进程中,需要及时补上的一堂课。 策划:中国企业研究院中企舆情实验室 数据提供:优讯时代(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