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2年8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方政府帮富士康招工是偏私之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宁

地方政府帮富士康招工是偏私之举

时值八月末,立秋还未走远,本当是秋老虎来袭,酷暑依旧之时,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诸多中小微企业却已面临霜重露浓、寒气逼人的天气,身着薄衣,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形影相吊,好不凄凉。

说中小微企业形影相吊,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过分偏私。

近日,富士康宣称在未来5年内将投资千亿在山西建设八大生产基地。据了解,为了能够顺利投产,山西晋城市除专门制定如减免税费等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之外,还为富士康解决用工问题,三次以政府名义下发文件,要求各区县责任到人全力配合招工,还专门以市政府的名义成立人力招募工作组,在全省各地甚至跨省招募大量工人。笔者手头还有一份《济源市2012年协助富士康济源项目招募员工工作方案》,内容相近。甚至连市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审计局、统计局、旅游局都有招募指标。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何地方政府对富士康宠爱有加,而诸多中小微企业正艰难度日,却不见政府施以援手?如此厚此薄彼,怎能不令其他企业身心俱寒。

“GDP至上”导致行政权力和资本快速结盟

晋阳、济源并非个案。近年来,地方政府滥用公共资源为富士康鞍前马后,使其享受超国民待遇,早已是见怪不怪。四川省各市、县、村都接到了任务,党员干部和政府公务员顶在招工第一线,为完成任务费尽心力。更匪夷所思的是,招工成绩还被列为年终考核的项目之一。据称达标者会得到奖金,未达标者将处以罚款。据说,除了垂直下行、各地市摊派,一些如“买人头”式的灰色市场行为也已浮现出来。尽管颇受争议,但富士康在河南、广西、重庆、四川、山西等设立新厂区的省份,所到之处还是被地方政府奉为高高在上“财神”。原因为何?自然是GDP的诱惑。

富士康2011年的出口额居中国首位,达1117亿美元,雇佣人数也多达120万人。以晋城为例,如果当地为富士康量身定做的金匠园区全部投产,仅富士康就可以为晋城增加600亿元的GDP。而2011年晋城市生产总值是895亿元。富士康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巨额投资、GDP增长和就业规模,而在GDP至上的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目前这种“亲资本”的政策导向也就顺理成章。这或许是晋城政府不辞辛苦为富士康万里跨省招工的动力所在。

滥用公共资源厚此薄彼有碍市场公平

发展地方经济、增加GDP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政府帮助企业应有边界,非常规的、甚至违法违规的手段,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特大型企业笑脸相迎,对其他中小微企业则是冷眼相对,地方政府此举,显然是有违市场经济规律的不公之举。

富士康的内迁本无可指摘,然而地方政府为争取富士康到本地落户,不惜滥用公共资源,在税收、土地征用、厂房建设等方面对富士康慷慨补贴,甚至把为富士康解决劳动力供应问题作为“政治任务”。市场经济本应是开放的、自由的,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与资本结盟的这种强势介入与干预,无疑是对市场秩序的一种戕害。

而在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消散之际,一些中小微企业生存状况举步维艰,却在政府门前屡屡碰壁,求告无门。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倡导公平竞争,为了一家企业,地方政府动用庞大的资源,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其中,这显然有违市场公平。政府对于所有企业,应当一碗水端平,不应厚此薄彼,在劳动力供应紧张之下,动用公权力帮一家企业争夺劳动力资源,那势必对其他企业不利,那些企业岂能服气———同样向政府纳税,为何我们要低人一等?如果其他一些企业也开始要求政府提供“富士康式”的招工服务,当地政府又该如何是好?

压榨人口红利加剧企业成本与转型压力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人口红利消失拐点即将来临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的偏私行为,对其他企业的生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数据证明,我国“人口红利”临近消失转折点。2011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为74.4%。有专家推算,人口红利的转折点将在2015年到来。近年来,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并迅速向内地蔓延,各地近年都陆续出现“招工难”的情况。富士康落户中西部,有摆脱过度集中于华南的企业危机的考量,但基本原因还是在于中西部“人口红利”,以此转嫁工厂运营成本。据了解,单单晋城富士康工厂就需要6万名工人,而政府为解决这一招工难题,甚至规定每介绍一个人去富士康上班,就能领到300元补贴。随着用工人数的逐步增大,还涨至500元。政府以公权力为富士康招来如此数量庞大的工人,压榨此地的“人口红利”,其他面临劳动力缺口的企业该怎么办?想留住工人,想招到好工人,唯有提高工资。如此一来,企业经营成本便会大幅增加,一些中小微企业便会难以为继。

更应当警醒的是,地方政府此举,有碍企业的转型升级。当前,随着土地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攀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日渐狭小,生存状况日益艰难,正处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然而政府拉走了大量壮丁,致使劳动力成本陡增,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中小微企业何来资金进行转型升级?更何况当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以富士康“代工经济”为代表的低效、低价值的产业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些地方政府不惜以企业转型的延宕为代价,将富士康纳入怀中,实在是不理智。

政府服务企业,当恪守权力本分,合乎法律法规,尊重市场规律,以企业为本。如此,才有利于构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万万不能以政绩与GDP为本,追求眼前利益,挂一漏万,从而冷落了其他企业。但愿地方政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