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要闻
 

2012年8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产大佬“被死亡”背后:转型自救成房企共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艳蕊

地产大佬“被死亡”背后:转型自救成房企共识

近日,一篇题为《一个地产大佬的非典型“死亡”》的报道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文中提及南方某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斥资几千万元遣散员工。至此,这家曾经叱咤风云的房地产大佬轰然倒下,倒在很多业内人士所期盼的楼市调控“寒冬”即将远去、“春天”渐行渐近的路上。

就在很多房企兔死狐悲,业内纷纷猜测这个地产大佬到底是哪家房企时,8月23日,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江投资)发出官方声明,称房地产业务一直是公司的主业,没有退出的可能。同时也保留对“退市”不实报道的追诉权利。这是广州首家针对“南方房企彻底退出房地产市场”传闻的澄清。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一份来自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与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中看到,万科、恒大、万达、中海、绿地、保利、龙湖、华润、世茂、富力排在前十,珠江投资并未进入百强名单。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房地产行业

珠江投资发表的声明指出,从1992年至今,房地产业务一直是公司主业,今年珠江投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同时,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仍有良性的增长空间,公司在房地产行业有多年的发展基础,没有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可能。

关于涉足投资金融行业的传闻,声明中明确表示,集团一直致力于多元化,所涉产业包括房地产、教育医疗、产业园区、电力、煤炭、高速公路、金融等,且各个行业发展平衡,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公司将保持这种多元化战略,稳健前行。而对于网传的“大规模裁员”,声明澄清,每个企业都有正常、合理的人才流动,珠江投资也不例外。

广东省清远市颐杰鸿泰狮子湖集团公司副总裁董兴宝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调控的日益严厉,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在加剧,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房地产行业也像其他行业那样,进入品牌发展的阶段,一些大的品牌商的市场占有率将继续提高,而一些小的开发商可能要转型或消亡,这是正常的产业发展规律。而能存活下来的企业,必然是资金实力雄厚,有自己品牌的企业。

据统计,目前房企拿地热情升温明显。进入下半年,多家品牌房企在土地市场上出手,龙头企业“招保万金”近期也开始变静为动,且力度不小,4家龙头房企7月至今共斩获29幅地块,而整个上半年四大房企仅获得28幅地块。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以“招保万金”等龙头房企为代表的第一梯队房地产开发商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接下来中小房企将遭受到调控政策、市场规律的双重“夹击”。

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宏观面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将向已经完成一定积累以及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土地积累的有资金实力的大型房企聚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

城头变幻:房企转向多元细分市场

《一个地产大佬的非典型“死亡”》发布当天,任志强就表示,这是聪明人干了聪明事。从中不难看出,房企转型多元化已经迫在眉睫。

而恰在这之前,8月16日,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高调宣布从此要做“包租公”,SOHO中国将结束散售模式,转向“开发—自持”模式,未来将持有办公楼和商业物业约150万平方米,其中北京约38万平方米、上海约112万平方米,涵盖旗下主要在建项目。对于此次转型,业界也出现了SOHO中国转型是“形势倒逼”的猜测。加上之前的万达从商业地产到旅游、再到文化产业的“三级跳”,这可视为万达集团又一次战略调整,即试图从跑马圈地的粗放模式,朝着一家有明确战略意图的多元化公司转型。万达集团未来的四大业务板块是商业地产,文化产业、旅游投资和零售消费已完成战略布局。

另一方面,绿城开始要参与菜篮子工程,万科在良渚文化村开设的村民食堂,金地今年开始发起“云服务”,金都建设“绿色生活幸福家”园区服务体系,各个楼盘的供应商们,似乎正在从单纯的卖房子,向卖服务、卖生活配套迈进。

正如珠江投资在声明中所说,“集团一直致力于多元化……且各个行业发展平衡,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公司将保持这种多元化战略。”

对于珠江投资此次自领业界猜测事件,有专业人士认为此方式不当,这可能与房地产企业一直以来粗放式发展形成的粗放式管理有关。但舆情专家、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谭云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应该是一种品牌传播手段,因此并无不妥之处。他认为,目前房地产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主动尝试各种转型,这可能会是房地产企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而若舆情涉及该企业,同时,把此事件放到房地产企业生存艰难的大背景下看,并不是负面问题,因此,站出来直面也未尝不可。(下转第七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