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管理
 

2012年8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娃哈哈:不要凉了消费者的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敏

娃哈哈:不要凉了消费者的心

数据制作:万书香

作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五大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和柯特的饮料生产企业,娃哈哈一直是行内的翘楚,其生产的瓶装纯净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但在2012年食品饮料的旺季,正处于品牌转型期的娃哈哈却接连曝出负面新闻,涉及旗下桶装水、瓶装水等多个产品。

品牌转型期显出“管理”弱势

8月6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等报道称,5日,武汉市举行夏季食品安全联合执法行动,其中武汉娃哈哈桶装水有限公司被查出严重违规情况,生产厂内满地灰尘、洗手水龙头生锈不出水等卫生不达标,被要求立即整改。

此外,对8月生产的产品检测时发现,该公司没有相关生产记录和检测报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却还仍在发货。

8月9日,《长春晚报》报道称,日前,长春庄先生在用餐时点了一瓶娃哈哈纯净水,还没来得及打开,就发现瓶内漂浮着一块约3厘米长的塑料状黑色物体。记者展开调查后确定该水是真货,产自哈尔滨市双城市。8日,事件有所进展。娃哈哈联系了庄先生,表示要把庄先生手中的异物纯净水收回,送回生产工厂自行检验。但当庄先生提出,希望媒体介入跟踪检验过程的要求后,遭到了娃哈哈的拒绝。

8月9日,《厦门商报》还报道称,厦门姜先生8日向该报反映,其在喝水时见娃哈哈桶装水桶壁上有黑点,细看发现竟然是一只虫子。送水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员表示,桶装水是装入饮水机后才发现虫子的,因此不能确定水中的异物和虫子是原桶装水里的。

而回溯近几年来的媒体报道,有关娃哈哈旗下其余产品的质量问题亦频繁见诸报端与网络:仅娃哈哈营养快线爆瓶炸伤消费者事件,3年内就发生了至少3起;娃哈哈八宝粥中出现虫子更是遭到不少消费者的投诉。

快速扩张埋下管控隐患公众认为政府“不作为”

娃哈哈接连曝出质量丑闻,引发了媒体及公众的关注与讨论:监测显示,从数据总量来看,自8月6日至12日一周的时间内,在新闻报道方面,相关原发加转载量高达696篇;而在微博信息方面,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热门微博站点亦共计有近千条。但从数据走势来看,舆论聚焦的持续度并不高,相关话题在短短两天后即迅速冷却,体现出因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且屡禁不止而导致舆论逐渐对同类事件产生“麻木”的现象。

从数据内容来看,媒体与公众的关注点与讨论点不尽相同。首先,由于公众的发声地多为自媒体平台,故其情绪化表达更为浓重,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知名品牌亦曝食品安全丑闻的意外与不满;其次,尽管两者均试图对娃哈哈频曝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但媒体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的因素,认为问题源自于快速扩张所埋下的管控隐患,而公众则更多地将矛头指向政府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中国经营报》:娃哈哈是典型的营销主导型企业,在企业现金流和投资扩张的宣传上一直较为高调。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表示,有意向上下游布局,进行多元化扩张。然而,扩大产能的方式之一就是贴牌,即委托授权给其他公司进行生产。如此一来,对受委托的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旦这些授权公司生产出问题产品,将可能拖累娃哈哈品牌。

《北京商报》:业内专家认为,频繁出现产品问题暴露了公司快速扩张之后管理上的漏洞。近年来国内饮料市场增长较快,除了娃哈哈,很多企业也都纷纷扩大产能。而娃哈哈目前存在一些贴牌的情况,委托授权给其他公司进行生产。在企业迅速扩张的情况下,往往会由于管理人员输出不够、员工培训不细致、管控环节疏忽而引发质量问题,也加大了产品质量管控难度。

腾讯网友:请问工商、质检有几个每天在干活?他们的存在往往不是监管,而是让群众得以放心地吃下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食品。

新浪微博网友:监管处罚制度不公开透明,导致企业做假。好的制度能最大限度地限制坏企业数目,相反,坏的制度只会把好企业逼坏。

新浪微博网友:法治软环境建设需要加强,食品饮品企业的监管涉及食品安全,尤其重要。

舆情显示企业需真诚面对勇于承担

有人说,娃哈哈系列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频出问题,已令这个中国老牌饮料公司学得一手良好的“公关”应对能力。但此“公关”绝非真正的危机公关。

真正的危机公关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是以诚恳、诚实的态度面向公众,不回避问题和错误。绝对不是不愿沟通、不愿承担、不愿道歉。更不是对消费者摆出一副冰冷面孔。在面对频频发生的营养快线爆瓶事件时,娃哈哈均称是由于瓶内饮料发酵气体产生的,和食品安全问题无关,这样的“澄清”方式无疑将娃哈哈推入了一个缺乏责任担当的死角;而在应对接踵而至的异物门时,娃哈哈方面甚有底气,处理起来也似乎是游刃有余,“以一赔十”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绝佳挡箭牌。而一句“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没虫子,这不现实”更显得滑稽可笑。

以上种种作为,不仅凉了消费者的心,同时也阻断了品牌继续攀升的通途。

事实证明,只有真诚地道歉、及时地弥补、积极地查处、主动地改进,才能及时挽回形象;也只有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同情理解,重新找回公众的信任尊重。

策划:中国企业研究院中企舆情实验室数据提供:优讯时代(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