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茅台国酒商标迷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揭秘茅台国酒商标迷局
因“国酒茅台”商标通过初审从而引起国内众多酒企强烈反对的事件依然在发酵。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在众多反对者中,除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酒企不满外,其中,以山西汾酒和洛阳杜康为代表的酒企更是走在众多反对者的最前列。8月6日,这两家白酒企业分别将异议申请书递到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并提出了各自的异议理由。
针对此次“国酒茅台”商标事件在全国引起的轩然大波,业内对贵州茅台“暗箱操作说”、“垄断说”、“借机炒作说”等观点甚嚣尘上。然而,《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根源,结合目前茅台整体形势、价格趋势和渠道战略,在采访业内多位专家、企业界人士后发现,茅台虽九次申请“国酒商标”被驳回却气而不馁,与其正在转型中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茅台在积极申请“国酒”商标的同时,与之相应的市场,却是其连连下跌的酒价。
一向以“国酒”自称的茅台价格连连下滑,主要原因是什么?
“首先,茅台价格下滑跟政府限制三公消费有关。国家限制对茅台的消费,极大影响了茅台的需求。其次,茅台建立自营店和电子商务。这些都使茅台酒价格贴近出厂价,影响着投机者对茅台的囤货。最后,春节是白酒行业的销售旺季,其价格必定高企,春节之后必然会出现价格下跌现象。”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方一家经营多年高端白酒的经销商郑老板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称,由于前一阶段茅台价格飞涨致使一些经销商大量囤货。现在市场需求下滑,再加上部分经销商资金链紧张,促使这些经销商出售囤积产品,推动了茅台酒价格的快速下跌。
白酒专家铁犁表示,茅台高端酒终端价格的下降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如果未来消费无法跟上,其终端的价格还会出现下降。如果中国的经济放缓,那么到了明年春季后,茅台酒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数据显示,公款消费茅台的量达到茅台销量的18%。
在新食品产业研究所酒企研究中心主任谢骥看来,此次茅台申请国酒商标,更多的是体现了茅台需要转型的压力。他表示,随着越来越严格的三公消费监管政策的实行,茅台需要转型,其品牌需要市场,否则渠道没法长期扩张。
于是,风传日久的茅台酒公司加强自营店的建设很快浮出水面。
2012年4月,贵州茅台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设立全资自营销售公司,同时规定自营店的53°飞天茅台价格一律为1519元/瓶。
有分析称,近年来渠道业态发生变革,专营店、自营店成为渠道的主要形式。贵州茅台建自营公司,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渠道利润问题。茅台自营公司的运作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控制终端价格,整顿市场,树立终端市场价格标杆;二是重新掌控品牌,拿回巨大的中间利润,增厚公司业绩;三是创新模式,打击假冒产品。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持有不同的观点。
白酒专家万杰表示,茅台酒建自营公司,对价格调控的作用不大,价格还是依靠市场来调控。其实,建自营公司主要还是为了提升茅台酒的品牌形象。因为茅台酒利润高,市场上很多假茅台,贵州茅台每年的打假费用是上亿元,这么多钱花在建自营公司上更划算。大家到自营公司买茅台,就能保证品质,对茅台酒公司来说,也有利于控制流通渠道。
对于茅台在国酒商标之路上的坚持,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认为,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利益驱动。由于高端白酒市场价格高、利润大、销量多,一旦茅台“国酒”商标最终获批,就可把公众的认可变成法律上的认定。而即使“国酒茅台”商标最终没有获得通过,这次事件也是茅台一次极为精彩的事件营销。“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无疑是给茅台和其‘国酒茅台’概念作了一次免费宣传,这也是茅台坚持不懈申报的原因。长达3个月的公示期,也意味着公众和媒体的关注还将持续下去”。
此外,食品行业的营销专家冯启还介绍,当年张裕策划了一起事件营销。彼时,张裕先欲申请“解百纳”商标,其他酒企先后加入争夺,引发业界大规模的质疑和声讨。而待其他酒企意识到这是一起策划而欲退出之时,“解百纳”商标已经获批。
就茅台此次申请“国酒”的目的,向健军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一种白酒能够申请到“国酒”称号,意味着茅台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可以有效提高茅台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将茅台和其他白酒品牌区分开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高端白酒等价于茅台的观点。有利于茅台的销售。“不管申请‘国酒’商标最终能否成功,这都是一种很成功的广告,可以赚足消费者的眼球,强化茅台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