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危机苗头初现
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一季度增加182亿元,经济下行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上市公司坏账准备增加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一季度增加182亿元,经济下行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上市公司坏账准备增加银行信贷危机苗头初现
8月15日,银监会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数据再次预警银行业信贷风险。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二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0.9%,不良贷款余额达4564亿元,较一季度增加182亿元。
近日,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半年报均显示不良贷款压力有所增大。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银行业高达120万亿的金融资产质量正在经历不良贷款反弹的考验。
356家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坏账准备上升
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410家企业的应收账款为1423亿,较上年末增加了387亿元。同时,在已公布中报的516家上市公司中,356家企业的坏账准备有所升高,其中,制造业、煤炭、地产相关行业坏账准备增加较多。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沈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是预料中的事情。这从今年来的信贷规模、贷款者资质、贷款项目性质和获利还款能力等一系列因素中可见一斑。但是,监管者显然不愿意见到信贷风险全面爆发,因此后续的措施会接踵而来。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与国际相比,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已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因此,不良资产在下行经济周期暴露是自然现象。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提升是普遍认同的共识,但大幅极速的上涨并不可能,这并不预示着银行信贷风险的全面爆发。
企业经营困难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攀升
白朋鸣认为,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作用下,国内企业在投资、生产经营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面临着经营和财务困境,从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提升。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影响仍然持续,房地产调控下房企面临经营困境也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的重要因素。
白朋鸣表示,兴业银行的业绩数据正反映了我国银行业营业利润和不良贷款额双双上涨的整体现状。在存贷利息差与贷款规模增速持续保持高位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实现了业绩高速发展。同时,受宏观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贷款集中度和贷款期限结构的影响,大部分银行不良贷款出现攀升现象。
专家:总体风险可控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国内信贷环境恶化。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处在逆周期阶段,复苏迹象尚不明显,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急剧增大。另一方面,降息通道开启,银行息差逐步收窄。我们在前一轮危急中投放了天量信贷,一旦用以缓冲风险的“息差垫”变薄,银行资产质量自然会面临严峻挑战。
“当然,断言系统性的信贷风险就要爆发还为时过早。”林采宜认为,接下来可能需要重点关注几个迹象:一是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的规模和速度,二是地方债务危机消化的情况。如果是温和上升、规模可控,相信伴随下阶段经济的逐步复苏,信贷风险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消化。
林采宜表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息差缩小、不良资产上升的大趋势下,银行一方面必须“勒紧腰带过年”,通过成本压缩让出利润空间,增厚“缓冲垫”。另一方面,改善经营,加快改革,转变职能,逐步摆脱“政策银行”的作用,真正发挥融资自主权,把信贷投向真正需要钱、也还得起钱的实体经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