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G03能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G03能源
 

2012年8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管理价值优化理念提升

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岷通讯员孟香郭春燕李雪玲

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创新管理价值优化理念提升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量日趋增大,节能降耗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重点工作。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的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义不容辞。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电价却始终保持不变,火力发电行业进入“市场煤、计划电”的微利时代。面对这一现状,节能降耗工作也成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必由之路。

向管理要效益

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为切实有效开展好节能降耗工作,首先从管理方面入手,建立节能管理评价体系,实现节能降耗的“有法可依”,并充分发挥管理的战略导向作用,使节能降耗工作有效开展。

公司把节能工作当做公司年度中心工作来抓,建立三级节能网,成立节能评价小组,完善奖励机制,制定节能实施细则。将年度能耗指标进行月度分解,每月列出各项指标计划值,认真做好过程控制,实行日跟踪、周检查、月总结,并加强监督与考核,对波动较大的指标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作为大型火力发电企业,煤炭的日消耗量是非常惊人的。煤炭就是发电的最大成本,只要把好煤炭关,就能为公司节约大量资金,为企业的盈利提供最大助力。为此,公司以克煤必省为目标,成立了燃料采购领导小组,将入厂煤单价同宁夏区域内其他发电企业进行对标,切实找出煤价偏高的深层次原因,千方百计降低煤价。同时,积极开辟稳定可靠的供煤渠道,突破目前宁夏、内蒙古地区煤炭市场紧张态势,抓好燃料量质价,重点降低标煤单价。

向优化要效益

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在集团公司和华电国际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价值思维”的理念,按照创造“可持续价值”的发展精神,从建厂初期就将节能降耗作为重点工作,超前谋划,不断进行设计优化和运行方式优化。

公司积极组织设计院以及相关设备厂家,通过举办多次设计优化专题论证会和现场实地调研等,反复进行论证研究,并充分借鉴上海外高桥、邹县四期、华能玉环等工程中所采用的多项技术创新和设计优化,结合灵武工程实际,先后实施了80多项设计优化方案。通过对工程建设技术创新和设计优化,厂用电率、发电煤耗均比设计值明显降低,机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事实证明,一次次努力改进换来了新机卓越的技术性能:#3机组投产发电后,月平均发电煤耗仅296克,年节约标准煤可达26万吨;与湿冷机组相比,节水率80%,年节水量可达1300万吨,相当于近40万人一年的用水量。此外,为使机组能耗水平达到同行业先进行列,公司十分注重对标管理。以耗差分析系统和小指标竞赛活动为依托,积极探索和优化运行方式,开展能耗指标对标管理。

向技改要效益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占领了科技制高点,谁就在相对竞争力上赢得了主动。公司深刻认识到科技的巨大力量,不断创新,不断深化技术改造,提高设备性能,切实降低机组能耗。

一期工程投产后,公司针对出现的问题,通过技术监督和自主治理,使空气预热器漏风率始终保持在5.5%以内,达到了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公司还先后实施完成了#1、#2机组GGH吹灰器,凝结水泵、辅机冷却水泵、锅炉引风机、一次风机改变频等32项技改工作,使供电煤耗同比下降了7.2g/kwh;借助#2机组大修机会,对#2机组汽机进行了热力系统整体优化,大修后机组的热耗率有了明显改善。

二期工程中,公司以创“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使命,不断进行创新改造。公司经过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在《1000MW超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系统技术示范》课题研究中,顺利研制出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空冷翅片管和风机叶片,对低压缸进行优化改造,不断验算、分析、试验,确定出了百万空冷参数及工况,并连续提出了数字化在线管理、空冷风机自动控制、热力系统洁净优化、中速磨直吹式制粉系统防磨优化等一系列在世界空冷技术应用领域内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科技创新、改造项目,使二期工程节能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不折不扣的国际空冷技术领航者。

2011年,公司的两项QC活动成果:《降低磨煤机运行中跳闸次数》和《降低灰库湿式双轴搅拌器故障率》均获得电力行业QC小组活动成果优秀奖;另外,还在机组小修创新成果征集中,成功设计并实施的“煤场动态管理”一项,为更加科学的掺配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使掺烧掺配工作变得更加立体、直观,且效果突显,通过科学掺配切实实现了节能降耗。同时,“全厂仅有一台机组滑停”一项,更是颠覆了以往启动炉提供辅助蒸汽的方法,改为通过不同阶段调整运行方式,实现了本机直接提供辅汽,大大节约了用水、用油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