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2年8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员工持股落地或遇阻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即将放行,限制性条款过多被指缺乏操作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即将放行,限制性条款过多被指缺乏操作性员工持股落地或遇阻

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终于撩开面纱。8月5日,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员工持股计划),正式向社会征求意见。

在A股不断下跌的背景下,证监会采取这一举措,稳定市场信心的用意十分明显。不过,《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员工持股计划的推出,市场反响并不积极。

限制条件过多,被指强制包办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上市公司根据员工意愿,将应付员工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的一部分委托资产管理机构管理,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本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股份权益按约定分配给员工的制度安排。

截至8月3日,沪深两市共有69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更多公司的股价在净资产附近徘徊,分析人士认为,这正是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良好时机。

根据相关条款规定,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的数额,不得高于最近12个月公司应付员工薪酬总额的30%;且股票应从二级市场购入,持股期限不得少于36个月。

有分析人士表示,员工持股计划虽然强调员工自愿,但从上述诸多条款的规定来看,却存在“强制包办”之嫌。

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超过2400家,服务于上市公司的员工超过1432万人。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对员工持股计划表示不理解。员工持股的比例限制以及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的规定也招致普遍质疑。

“持股时间都要帮我决定,国家管的太宽了吧。”有上市公司员工表示,“我们公司上市之前,就分了价值200多万元的期权给我。如果按照这个策略,我可能收益还不如公司给我的待遇高。”

吸引力有限,企业反响不积极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各方面因素来看,员工持股方案实施起来难度颇大。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机构业务负责人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开展员工持股计划需从二级市场购买,很容易对上市公司的股价产生影响。如何在上市公司与资产管理者之间设立防火墙,并采取合规的信息披露程序是推行该计划的难点之一。

除此之外,员工持股计划采用选任独立第三方机构的管理方式也受到质疑。“这必定会徒增一笔委托机构的管理费用,无形中抬高了交易成本。”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

有上市公司管理人士表示,员工持股计划可能存在重复征税的情况,员工领取薪酬时已扣缴了个人所得税,再用这部分现金去委托机构买卖股票,当股票卖出后发放给员工时,由于基数较大,扣税的比例将远高于单人买卖股份时需缴纳的税费。

根据要求,员工持股计划必须专款专用,这在管理模式上类似于目前的企业年金。但是,上市公司规模不一,员工激励计划的总规模可能也有所差异。如果为此业务组建专门的团队,必然会加大人力资本的支出,甚至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分析人士指出,接下来,证监会可能还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员工持股计划做出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其能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真正利好上市公司。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