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一周新闻榜(2012.08.07—08.13)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企业一周新闻榜(2012.08.07—08.13)
沈阳等地商铺因打假传言集体歇业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凤凰网8月7日消息,据沈阳当地媒体报道,7月13日起,沈阳东北、五爱等市场大量商铺关门歇业,原因是传言有执法检查打假。当时记者致电市区两级工商部门,都说没有接到执法活动通知。据东北新闻网报道,因为打假“太狠”、“太严”,有店主称:宁可关门受损失,也不开门接受检查。此后,鞍山、抚顺、本溪、大连等地都接连发生大量商铺关门现象。
点评:“打假”本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行为,商家们也都是精明的,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承受关门歇业带来的巨大的损失?问题的关键出在传言上。有传言说当地执法部门开展的“打假”行动会抓人和罚巨款,而原因则是沈阳市承办2013年全运会预算出现巨额漏洞。传言如此逼真,于是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风险,各商铺纷纷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关门大吉。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澄清各种传言。
黄鸣曝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内幕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中国广播网8月12日消息,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兑现承诺,向记者披露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两个安全问题:第一个是支架不牢,最近几次台风,成千上万台太阳能热水器坠落;第二个是安装电热带暴露导致的火灾,在2009年之前就有200多起。黄鸣说,以后每月都将公布一条或两条。此前的7月20日,黄鸣召开主题为“疯人、疯语、疯事”的发布会,承诺要揭露行业黑幕。
点评:作为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领军人物,黄鸣为何要自曝家丑?由于安全等问题,太阳能热水器行业频传负面消息,使得皇明太阳能也深陷舆论漩涡。“疯子”黄鸣向媒体揭开内幕,目的是为了使行业加快出台强制性安全标准,还消费者一个安全,还皇明等太阳能企业一个公道。不管是为了推进热水器行业加快制定相关标准,还是为了消除行业潜规则,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利好。
陈光标称将在北上广卖新鲜空气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中国新闻网8月11日消息,陈光标表示,9月17日,他首批生产的10万瓶“陈光标新鲜空气”易拉罐将正式亮相北京,之后将在北上广三地同步销售。“新鲜空气将装在易拉罐中,打开盖子对着鼻子深吸三口马上就可以感受到心情舒畅、头脑清醒,其中一罐新鲜空气价格为4元至5元。”他表示,自己是特意选在“城市无车日”前夕推出这款新鲜空气的。
点评:商人、环保人士、中国首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身上有很多标记,如今,他又获得了另一个称号———“空气贩卖者”。陈光标自称中国赚钱最不易的企业家,但他经商的创意频频。有网友调侃他的此款产品:有产品许可证和合格证吗?通过国家质检局检验了吗?工商备案了吗?税务呢?执行的是什么安全标准?三无产品小心下架罚款!
深圳强制企业消防培训被指敛财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南方都市报》8月10日消息,近日,全市多家物管企业接到深圳市公安局消防监督管理局下发的通知,要求企业负责消防控制室的操作人员到一家指定机构参加培训,培训时间长达22天,费用按每人5040元收取。全市共约4万名小区消防值班员,总收费超过2亿元。物管企业认为,如此高昂的收费和强制培训,有借机敛财之嫌,指定某家培训公司开展此次培训也属强买强卖。
点评: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各地要逐步推行消防保安等消防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消防行业和岗位实行消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能够强化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提升社会防控火灾能力等。然而,从事保安工作的人员一般不愿承受高额的培训费用,对于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为避免无人可用的局面,只能把培训费用摊到自己身上,这是相关企业颇具怨言的主要原因。
屈臣氏一款面膜产品疑致人死亡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温州网8月12日消息,近日,屈臣氏一款美白面膜致人死亡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有网络消息称,福州一位40来岁的金女士,使用屈臣氏珍珠臻致美白面膜后,全身发红,嘴唇发紫,最终身亡。屈臣氏公关部相关人员称,涉事产品质量合格,但为保证顾客安全,已从全国范围内暂时下架。记者先后走访了开太百货、银泰百货和欧洲城屈臣氏店,货架上已没有该款涉事产品的踪影。
点评:人们对于花露水含农药残留、化妆品汞含量超标等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如今,连面膜似乎都能成为杀人凶手了。“杀人面膜”引发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此事件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匪夷所思。有专家称,对于这则消息的可信度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如果是由于面膜中的某种毒性物质引起的,可能导致内脏器官慢性损害,几乎很少会出现快速死亡的现象,对于死亡的真正原因仍有待调查。
张裕等葡萄酒被指含农药残留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北京晨报》8月12日消息,有媒体将张裕等国内3个品牌的10款葡萄酒送往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结果均检测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昨日,张裕公司联合中国酒业协会召开媒体沟通会,称我国葡萄酒生产标准中尚无对农残的规定,即使按国外相关标准衡量,仍然远低于限量值。按此次检测结果的杀菌剂含量计算,每日喝123瓶葡萄酒,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点评:按照目前已知的情况,张裕确实有些“冤”。首先,残留的两种农药是国家允许使用的低毒杀菌剂,按照专家的说法,“既然允许使用,当然就会有残留”;其次,这两项农药的残留含量远低于欧盟限量标准。然而,类似事件发生后,不管企业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危机公关、澄清,短时间都难以消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恐惧,也难以改变股价下跌、销量下降、品牌受损等状况。
珠三角代工企业陷“断粮”危局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人民网8月7日消息,在关闭中国最后一家工厂后,近日业内又传出阿迪达斯将与其中国300家代工厂终止合作的消息。记者在珠三角地区调研发现,陷入困境的绝非阿迪下属代工厂,订单主动或被动外流正导致越来越多的代工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现在代工厂的订单大幅减少甚至没有订单,形势比2008年还要严峻。”东莞卓为集团总经理李文凯表示。
点评:阿迪等外企撤离产生的蝴蝶效应已经显现。眼下,市场上并不是没有订单,但是,代工企业间为了得到订单而竞相压价接单,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不开拓国内市场,没有自己的品牌、渠道和技术,代工企业的命运就只能掌握在客商手上。在形势好的时候,很少有企业会居安思危考虑转型升级,等生存受到挑战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转型滞后者只能付出沉痛的代价。
媒体披露丁书苗官商勾结发家史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环球网8月11日消息,一个农妇在数年间暴富至几十亿身家,并引发了铁路行业的大地震。2011年1月,山西民营女企业家丁书苗被带走调查。随即2月中旬,原铁道部长刘志军落马的消息即被公布。调查显示,丁书苗通过刘志军非法获利30余亿元。随后一年间,铁路系统九名高官因牵涉此案落马,多家企业被责令整改。而丁书苗本人,也被移送司法机关,接受法律判决。
点评:在知情人士的眼里,作为民营企业家的丁书苗没文化,不漂亮,没任何特长,之所以能够完成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是由于丁书苗在商海的浮沉中,逐渐感受到了权力的“魅力”。几十年来,她通过营造各种关系网,与官员勾结获取非法巨额利益,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从这个借助关系网发家,最后又被套牢的女商人身上,有人看到的是拒腐防变,有人看到的是人生捷径,您看到的是什么呢?
比亚迪高管集体套现致股价下挫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中国经营报》8月11日消息,在经历“深圳5·26飙车案”、全员降薪等事件之后,处于多事之秋的比亚迪再度被曝高管集体套现。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7月2日开始,比亚迪4.77亿股限售股解禁,其高管和股东纷纷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进行了9次大规模抛售,合计套现近9亿元。这让本来就表现低迷的比亚迪股价再次大幅下挫,整个7月份,比亚迪最大累计跌幅超过了30%。
点评:高管集体套现的举动,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管理层对其经营状况缺乏信心。比亚迪股价的暴跌与高管迫不及待的套现有直接关联,而对于比亚迪高管们的集体套现行为,比亚迪方面称,“高管们减持股份,主要是为了个人财务安排和家庭生活安排”。与比亚迪官方的“淡定”相比,对于股民来说,他们或许正在遭受一次最为惨痛的割肉经历。
同仁堂曝光冒牌公司被指消极打假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网易财经8月10日消息,北京同仁堂官网公布了“盗用同仁堂名义宣传、销售假冒产品”的65个公司,并声明称:“目前市场上销售下述产品,与北京同仁堂无任何关系。”北京罗开均律师认为:“这则声明看起来是对消费者负责,但从深层意义上说,北京同仁堂对侵权企业的无作为,实为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仁堂可以用这则‘警示公告’规避掉很多责任。”
点评:企业对于打假一般消极、被动,主要是由于取证难,花费高,又存在风险。实际上,消极打假虽然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却是对不法分子的一种纵容,长远来看会对企业的品牌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一些知名企业的口碑和影响力,使得消费者对冒用其品牌的假冒伪劣产品缺乏警惕性,而易损害自身安全。当然,打假也不只是企业的事情,消费者、媒体和相关部门也要参与其中,与企业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