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汽车周刊
 

2012年8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荣威950寻破局“静”拼中高级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穆易

荣威950寻破局“静”拼中高级车

为了冲破品牌“天花板”,上汽可谓煞费苦心。

在上汽乘用车内部,荣威950被视为6年来最重要的战略车型,据称投入至少17亿元人民币,才最终实现了100%的自主研发。与其说,荣威950是上汽乘用车觊觎冲击“天花板”的奋力一搏,倒不如说是自主品牌面对外资品牌合围的一次破局之举。

此前,借助多款车型的投放,荣威的品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荣威950被视为上汽乘用车品牌突围的再次延伸。

上汽乘用车负责人表示,荣威950是由上汽技术中心主导、集成全球众多开发资源的全新产品,其目标客户群是35—45岁的公商务精英人群。为此,荣威950在静音技术环节吸纳了20道主、被动降噪工艺,力求为目标客户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吸引买家。

破局之举

作为国内首款自主品牌B+级别中高级轿车,4个月前荣威950的上市现场,当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虹宣布,该车型提供2.0L、2.4L和3.0L三大主流排量共五款主力车型,售价在18.89—31.99万元区间后,坐在台下的经销商方阵曾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自主品牌中,荣威品牌的推广销售是一则值得思考的商业案例。实际上,国内自主品牌能与合资品牌一较高下的少之又少。荣威品牌先从中高端荣威750切入,打造鲜明的品牌形象。随即推出550和350在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荣威350的月均销量已稳定在6000辆左右,550的月均销量则爬到了4000辆大关。

至今,荣威产品线已覆盖了A级、B级和SUV等主流细分市场。可以说,荣威品牌用6年时间完成了品牌发展的第一阶段。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品牌推广及口碑传播,荣威的品牌知名度也在悄然提升。

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介绍,据第三方机构调研,2011年荣威的知名度已经提升到93.4%。从品牌熟悉度来看,荣威品牌在2011年达到65.3%(前者是经提示知名度,后者是未经提示知名度)。同时荣威MG双品牌经销店已经达到了300多家,实现了对全国市场的覆盖,服务能力迅速提升。

“静”拼中高级车

荣威950尚未入市前,750一直肩负着巩固荣威品牌价值的重任。在品牌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功后,950的上市背后,是上汽乘用车谋求品牌向上的策略尝试,其定价策略直指时下的主流合资B级车型。然而,业界历来有“得中级车者得天下”的说法,意气风发的荣威950凭什么可以突围成功?

首先是平台优势,荣威950采用了GlobalE全球领先战略平台,搭载此平台的车辆包括欧宝、别克等最新通用旗下旗舰车型。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上汽为荣威950投资了17亿元的研发经费,在此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自主研发,以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诉求。

此外,考虑到目标客户群体“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为车主提供更多更安静地思考空间和环境,成为了荣威950设计之初的核心方向之一。

上汽乘用车负责人透露,通过多种工况测试表明,荣威950各方面的静音表现都达到了合资品牌的降噪水准,“车内声响还低于市场上静音表现最佳的主流中高档轿车2—4个分贝值。可别小看这几分贝,对于汽车内部空间的静音而言,1分贝的数值差所带来的感受可谓天壤之别。举例而言,当下市面上最主流的同级德系车型的怠速噪音为43.8分贝,高于荣威950大约3个分贝,从物理学角度而言,这相当于人耳承受了两个40分贝的声压,换言之,乘坐者直观感受到荣威950的静谧效果明显优于此德系车型一倍。”

在其看来,上述体验源于荣威950OdeumStandard剧场级静音科技。荣威950的静音工序多达20道,此外,流线车身设计、发动机舱静音技术、三层车门密封等主、被动降噪控制技术的周到运用,最大限度保证了内部空间的安静。

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荣威950还特别配备了旗舰级Infinity5.1声道11扬声器豪华音响,令买家真正可以享受驾车乐趣。

虽然投入巨大,但荣威950上市并非没有质疑声。此前,在中国的B级车市场,自主品牌始终难有作为,品牌力的先天不足阻碍了自主品牌的突围之路,“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出世界水平的B级车?”上汽乘用车品牌及产品规划部总监刘涛反问道。言语背后,是对荣威950产品力的信心。在其看来,一旦形成口碑效应,热销只是时间问题。但该过程需要多久,则要看荣威950的核心卖点能否真正吸引中国买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