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产业公司
 

2012年8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西煤电联营难解困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山西煤电联营难解困局

“似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山西某电力企业有关人士表示。

对于山西省在全省推行的煤电联营模式,并没有博得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一片喝彩声。7月中旬,酝酿了近半年的《山西省促进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由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方案提出,由山西省政府引导,山西省内火电和煤炭企业将为先行先试企业,并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交换等方式,实现煤炭与火电企业互相参股、控股,或通过资产重组新成立煤电联营企业。

在业内人士看来,实行煤电联营,受益最大的当属山西省,可以顺理成章地完成对电力企业的整合,而且既可以掌控煤炭企业又可以监管电力企业。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省的一举一动都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人们不禁要问,这一模式是否会在全国复制。

走一步看一步

根据《方案》,煤电联营将采取“自愿合作、一厂一策”的原则。“也就是说,不是强制性的措施。”山西一家电力企业高管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最后能有什么样的进展,我们再等等看。”

事实上,在山西,抱有这一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虽然电力企业近年连连亏损,但他们仍不愿做出这一选择。山西某电力企业相关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以前虽然是年年亏损,但有政府10亿元的补贴,即使不能马上扭亏为盈,企业的日子也不至于很难过。可是,如果与煤炭企业进行联营,以目前的形势看,只能是被收购,那所处的位置就截然不同了。”

据电监会《2011年电力监管年度报告》显示,由于近年来煤炭价格攀升,加之财务成本增多,导致发电经营困难,五大发电集团平均负债率已连续多年超过80%,有的电厂甚至超过100%。

但从今年4月开始,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加速了山西煤电联营政策的出台。“这无疑是在为煤炭企业找出路。”上述高管表示。

而说起煤电联营,就不得不提及漳泽电力。早在2011年,山西同煤集团控股漳泽电力,是五大电力集团将旗下深陷亏损的火电上市公司控股权出让的第一例。但仍未使漳泽电力摆脱亏损的局面。

漳泽电力今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公司今年上半年亏损额将达到3.7亿元。而同比下降原因之一竟是:上半年电煤价格仍呈高位运行,煤价虽有所回落,但下降幅度较小。显然,漳泽电力并没有享受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待遇。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即使实行了煤电联营,但如果不能解决煤源,那也无济于事。

而煤炭企业则明显不同,可以借助收购电力企业,做强电力板块。公开资料显示,同煤集团已经把电力确定为第二大主业,力争到“十二五”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就地消耗煤炭7000万吨以上。按照同煤的规划,通过实施煤电一体化,同煤“十二五”期末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00亿元以上,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到50%以上。

难以复制的样本

虽然漳泽电力目前还未完全走出泥淖,但漳泽电力将被打造成以坑口电厂为主体的煤电联营公司,恰恰是此次山西省政府推行煤电联营的理想模式。

据了解,山西省煤电联营将分“三步走”:第一步,今年启动实施方案,重点推动煤电股权联营合作;第二步,明后两年巩固煤电股权联营;第三步,在2015年完善煤电股权联营。

在山西省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领导组办公室主任、山西省经信委副主任冀明德看来,山西煤电联营绝不是简单的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谁兼并谁、谁吃谁的问题,而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两者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双赢。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漳电样本很难复制到别的煤电企业重组中去。

据了解,山西上网电价为0.3562元/度,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的电价分别为0.4219元/度、0.4112元/度、0.445元/度,两地之间每度电的差价在5分多到8分多之间。“这就说明,这些省可以每吨多出100多元钱来买煤。”上述高管反问记者道,在煤炭销售顺畅时,煤炭企业是会选择将煤低价卖给当地电企还是高价卖到外省。这也正是身在煤海却没有煤的原因。

专家表示,山西煤电联营即使成功实施也不具备示范效应,“一些已经实现煤电联营的企业,在煤电矛盾尖锐时保持了良好效益。但这仅是个别企业的现象,很难成为解决煤电矛盾的根本途径。”

“与其实现联营,不如真正推行长协合同,政府可以出台强制性措施,惩处煤炭企业违约或变相违约。”上述高管如是说。

“如果政府仅将煤电一体化作为回避电价改革的一种政策手段,在电价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维持电厂发电的积极性,那么合理性有待商榷”。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现在山西省政府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政府推动煤电联营,不仅仅是要合同联营,还要在产权上联营。政府的动机本身就有问题,目标是扭曲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