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2年8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富国还是先富民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

来源:中国企业报  

先富国还是先富民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

(上接第一版)“国富民穷”是重税造成的

推动国富民穷的重要手段是收税。从某种意义上说,税收加重的程度便是国富民穷加剧的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是高税收政策的结果。高税收是造成高通胀的成因之一,因为我国的税收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间接税)为主,而西方国家以个税、房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为主,这样只要商品进入中国流通,就要面临层层加税,做实体生产的企业不得不把这部分税收摊薄到成本之中,致使中国的物价甚至高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以中国财政收入递增速度越快,我国的物价调控难度就越大。

居民承受的更大税负是包括在商品价格中的各种隐形税,人民感觉不到,但每时每刻都在缴纳。社会学家孙立平在《当前中国的贫富格局》中曾有这样的统计:“一袋价格为2元的盐,包含大约0.29元的消费税和0.33元的城建税;一瓶3元的啤酒包含大约0.44元的增值税、0.12元的消费税和0.06元的城建税;如果你吸烟,一包8元的香烟包含4.70元的消费税、增值税和城建税。”这个单子并不完全,购物的价格中还有教育附加费等种种税费。还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每100元比萨饼中便有22元的税,每100元化妆品中有44元的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把怨恨转移到企业身上。有些企业总想压低工资,甚至欠薪,很多老板的确没有能力提高工资。这一方面是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和出口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和品牌,只能贴牌生产,利润大多让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洋人拿走了,没有能力提高工人工资;另一方面则是在剩下的少得可怜的利润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拿去缴税。

目前的中国,减税的呼声很高,包括税务部门亦是如此。但是改革税制,付诸实现的可能性几乎是痴人说梦。我们实难相信。因为国家需要钱的地方太多,随着经济发展,我们还要使税收不断增加。我们要拨巨资修建或有效益或无效益的高铁、机场,各地政府还要兴办种种有益或无益的政绩工程,“三公”支出难以大幅度减少,甚至还要高速增加,作为为政府财政筹资的国税总局,不增加税收,又有什么办法呢?国税总局领导是在其位谋其政,不该受到指责。问题出在哪?出在顶层设计上,政府什么事都要办,办企业、修铁路,什么都是政府出面来办,根子不在哪一个人身上,还是在政府的指导思想上。

强国富民先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

我们的一些现行制度设计是由计划经济思想主导,以凯恩斯的政府投资刺激理论为基础的。改革30多年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20年来,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上层建筑的改革没有跟上。这是造成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不适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思想与体制仍然顽强存在。我们的各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设计的。现在经济体制已经变为市场经济,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建立的政治制度仍然变化不大,或者说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现在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不变行吗?胡锦涛总书记最近的讲话中强调了改革,在体制改革中把富民放在中心位置,富民才有希望,才是可望且可即的。

问题是现行税收制度的出发点和目的仍然没离开富国的中心。要强国必须国家有钱,而国家有钱就得靠增加税收。这正是我们从内心里强调增加税收的思想基础。富国与富民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但对两者的顺序认识并不同。有人认为是先富国而后才能富民,有人认为是先富民而后方可富国。计划经济的思路是前者,市场经济的思路是后者。我们在30多年的改革中,目标是市场经济,但思路仍然是先富国后富民,所以才有GDP的年平均增长近10%,而税收增加在30%以上,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改变这种思路。从党中央把“十二五”期间的目标确定为富民来看,思路已经得到根本性转变。

看来,富民的思路还是刚刚提出,到一系列的制度来落实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实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围绕党中央的新思路改变相应的制度。其中重要的,就是分配制度的改革,重要的是税收体制的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仅仅是税收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对税收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尤其是对企业进行大规模减税,富民才能圆梦。当然,减少税收要以控制政府的支出为基础。没有支出的减少,减税仍然只能是一个“承诺”而已。

怎么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核心是政府的转型。要从“建设财政”转向“公共财政”。现在,政府没有理由再聚敛那么多的钱,尤其是在当前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和中国宏观经济严峻格局中,政府更没有必要再大幅度地增加税收了。

这里提出一个结论,如果思想上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用计划经济的思路来治国理政,必然需要一个富政府,而且政府越富,钱越不够花,我们的问题出在我们的根本思路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历史在这里没有前进,似乎在倒退。

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透过“分配问题”的迷雾,看轻拉萨尔抛开所有制的本质。我们今天则应再次透过“分配问题”的迷雾看清坚持计划经济需要依靠强势政府投资刺激的本质,我们的屁股不能总是坐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宝座上。

为什么民穷国也穷

我们总是说国富民穷,可是政府官员总是认为钱不够花,甚至认为政府很穷。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位教授做过研究,从乾隆三十年(1766年)一直到光绪年间,整个清代政府税收,平均每个国民负担不超过10斤米。现在我们的税收有8.9万亿元,2012年超过10万亿元是肯定无疑的了。就是说,每个国民负担7000元钱,这还不算税外的各种费。如果加上所谓的“第二财政”,差不多每个中国人就摊到1万块钱了,这比每个中国人现在的平均可支配收入还高。全国平均每个人要上缴万元税费,政府每年的财税这么大,还在增税,这多可怕!

减税是当务之急,并不意味着减税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当前的“国富民穷”,直接原因在税收或者分配,根子却不在财富分配上。如果“理性看待”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可以看到,相当部分的财政收入是“花”在了赤字和地方债上。但假若据此认为财政收入其实仍处于拮据的状态,这结果实在有些荒谬:做了一个大蛋糕,却出现了“国穷民穷”的场景。这悖论也说明,财政收入虚高并不是数字显示的那么简单。之所以减税迟迟难下决心,也正是因为分配之外的原因。收入分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制度体系,其中蕴涵着经济体制的深层次问题。

从减税出发,既可以富民又可以强国

富国在先的政策取向和重税政策,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现在的税制获取财政收入的功能最突出,而对社会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几乎等于零。否则中国社会就不会这么快的“两极分化”。当前基尼系数达到0.47,跟不合理的税制直接相关。以往的税制改革注重追求税收的效率,认为多收就好,就是政绩,而对如何体现税制的公平性重视不够。这与税收的收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根本相违背,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情况下,减税富民才是最有效的宏观经济计划。

我们是从三个层面理解减税的必要性的。一是从政治学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富民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目的与追求;二是从经济体制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必然是富民优先,以民间资本市场的活跃为前提;三是从经济管理角度来看,退一步,进两步,拉法曲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肯尼迪和里根、布什、奥巴马减税起到的效果,都是事实明证。

从减税出发,既可以富民,又可以强国,何必非按照老路转圈圈呢?

(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