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年中企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年中企业观察
 

2012年7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债危机下海外讨便宜想法不现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欧债危机下海外讨便宜想法不现实

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的216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54.2亿美元,同比增长48.2%。预计全年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还将出现较快的增长。

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怎样的经济现实?对外投资的放量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迎来了海外抄底的时机?为此,《中国企业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司长孔令龙、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金立群和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石资明。

境外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企业报》:据商务部网站公开数据,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的216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其中,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3.3%。预计全年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还将出现较快的增长。该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孔令龙:在与国家刚开始实行“走出去”相比,当前我国境外投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使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着大环境的逐步改善。

通过境外投资,我国企业在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开拓企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境外的资源和能源投资方面,我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境外获取了一定规模的油气和重要的矿产资源的权益权,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形成了生产能力,为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保障我国的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再比如在提升国内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方面,不少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比较密集的地区设立了研发中心,或者收购了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企业的股权,或者资产。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国际领先的技术,有效支持了国内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在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境外投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近年来一些企业,将部分能耗高,高物耗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了境外资源条件优越,环境承受能力强的国家去,将轻工、纺织、机械、家电等优质产业剩余生产能力向其他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促进了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同时,境外投资对企业积累国际化经营宝贵经验,促进我国和东道国共同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北京四达时代公司,经过近十年在非洲发展数字电视领域投资,目前在非洲建设发射台57个,在建20个,获得了13个非洲国家运营牌照,网络覆盖人口在非洲超过一个亿,成为非洲地区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

到海外讨便宜的想法不现实

《中国企业报》:很多企业在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竞相海外抄底,这种行为值得鼓励吗?

金立群:任何问题都是两方面,一般来讲在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在海外成功的概率就会相对大;在国内做不好,在国外要想做好也是比较困难的,不要有其他的幻想。

比如说一家企业并购了海外企业,但是一般情况下拿不到对方的核心技术,中国企业还是要通过自己的研发能力提高竞争力。现在国内一些大的民营企业之所以在海外发展得很快,不是它到外面拿到了核心技术,而是它在本国开发了核心技术,利用其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来开拓海外市场。所以不要有这种规避国内竞争、到海外去讨便宜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不太现实的。

现在有些企业到外面占领市场,开拓海外生产基地,它们可能考虑的是国内市场似乎已经饱和,因此要开拓海外市场。这个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绝对的真理———世界上没有真正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产品。

比如手机,市场上手机多得是,但是苹果手机上市以后大家就抢着买,这对于其他手机来说就是饱和了,但是对苹果手机没有饱和。过一阵子哪家企业能开发出新一代的产品,这个市场又是它的了。

很多企业走出去是想规避国内激烈的竞争,这可能不太合适。打个比方说,一个学生在国内考不上大学就到国外去念,问题真的能迎刃而解吗?如果你在国内考不上名牌大学,十之八九到了国外你也进不了名牌大学。你拿了个洋学位回来,也是下三流大学的学位不被承认。我们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

海外投资成本提高

《中国企业报》:全球经济低迷和欧债危机不断蔓延,会对我国企业外部投资产生什么影响?

石资明:“十二五”时期,“走出去”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一方面“走出去”面临外部发展机遇不断增多,内在条件日益完备。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获得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网络等境外资产机会增加,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投入,有利我国企业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进行资源和价值链整合,新兴经济体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多元化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与我开展经贸合作的意愿增强,我国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走出去的基础日益巩固。

但是另一方面“走出去”所处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自身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在当前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复苏基础脆弱,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全球投资保护主义日渐升温,外部压力和竞争加剧,中外文化和利益冲突日益凸显,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人身财产安全面临的安全威胁不断加大,境外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及当地社会融合等成为急需解决的新任务,企业国际化人才矛盾日渐突出,市场研判和风险防范能力相对有限,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同时也面临自身成本优势减弱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欧债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欧美经济增长短期内难以快速恢复,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我企业开拓市场难度加大,利润增长空间受限,提高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成本。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