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G01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G01中国国资报道
 

2012年7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当为企业减税———央企业绩半年报解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岷

应当为企业减税———央企业绩半年报解读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即便是国企,日子似乎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在一家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受内需衰退影响,企业自去年利润就开始下滑,今年上半年,订单仍未有明显改善。

据悉,在发展最“火”的阶段,这家企业的产品就算凭条子买也得等,可谓一“件”难求,有些客户为买产品干脆就耗到厂里。但现在,由于企业产品与“铁公基”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踩刹车”,企业明显感到没有原来吃得饱了。

记者查阅了一下这家企业的相关报表,发现数据与现状确实吻合。该企业主营收入2011年比2010年环比减少近40亿元,主营利润环比减少20多亿。今年上半年,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财政部16日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印证了许多国企惨淡经营的事实。数据披露的主要行业盈利情况显示,1至6月,国企利润同比下降一成多,其中,利润同比降幅较大的行业有交通行业、化工行业、有色行业、石化行业、建材行业等。

国企多集中在上述传统行业,如今这些曾经赚钱的行业大都利润消减,据此可以推断,在国企大军中,日子不好过的不在个数。

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

投资、出口、消费,一直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随着这三种要素发生变化,国企大军中有人欢喜有人忧,似乎也是一种必然。

从2011年1月至今年4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呈下行趋势,增速从25.4%减为20.2%。投资板块中,房地产板块、基础设施板块的投资额跳动尤其大。

这些数据的变化同政府挤泡沫的紧缩政策有关。前几年由于大规模的投资,各级地方政府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负债情况严重,通过超常规的“铁公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已经不可延续,政府自去年起逐步“踩刹车”。此外,限制房价、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也是自去年开始提速。这些政策的叠加效果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推波助澜,今年上半年,涉足交通行业、建材行业、有色行业、石化行业、化工行业的国企成绩不是那么亮丽,应是意料之中的事。

而受调控影响较小的领域,诸如汽车行业、邮电通讯行业,业绩保持则惯性的增长。只要国内经济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百姓口袋有钱,这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就不缺少发展的空间。

针对国企“成绩单”,有专家直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央企上市公司中权重最大的便是高能耗、资源型公司以及“铁公基”和为其服务的银行、航运等行业。这些企业“成也投资败也投资”。时下,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无论是国力、财力、资源、环境以及劳动力所付出的代价,均已走到极限。“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大央企业绩增速放缓,也许正是经济转型的先兆。

应当为企业减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2年定调强调,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稳中求进”的提法被学者普遍认为是务实和客观的。可以预见,为保证经济发展质量,许多企业期待的另一个“四万亿”投资短期内是不会再现的。但如果政策过紧,造成经济遭遇硬着陆,导致国民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上升,也不是决策层希望看到的。

有观点认为,鉴于外部需求不足和中国经济的客观状况,目前还只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搞一些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公共投资。当然,相对之前,2012年的财政政策亮点可能有所转换,支出流向将围绕民生和扩大消费,更为突出主线,很有可能分布在新兴产业、农田水利、保障房和教育等几条核心线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保障房投资有可能显著超出市场预期。

除了投资,政府的一些“润物细无声”经济举措也被人们捕捉到。今年上半年,国企的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一直保持稳定,财务费用在今年上半年的比重有所上升。近期,央行1个月内连续两次降息。人们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有利于企业减少财务费用,为企业改善利润打开了些许空间。

在降息的影响下,企业对未来能否有减税举措也开始期待。有专家呼吁,1—6月,国有企业已缴税费18456.2亿元,同比增长14.4%。这一增幅甚至高于1—6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1.1%的增幅。而已缴税费18456.2亿元,也远远高于同期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203.8亿元的规模。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费用在2009年后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上升,且今年并没有出现趋势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为企业减税。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定海神针”、“顶梁柱”等词汇来形容国企。面对国企的困境,政府自然不会无动于衷。然而,严峻形势面前,国企同样应该拿出力挽狂澜、负重前行的勇气、魄力和智慧。只有这样,在这一轮的挑战中,国企才能凤凰涅槃,全新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