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力集团:走出多元化发展新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侯建飞
海力集团:走出多元化发展新路
山东海力实业集团组建于2004年,其前身为宁阳正大煤业有限公司。集团成立之初,主要依靠两个煤矿盈利支撑运营。当时的海力,安全形势很差,发展压力很大;石屯煤矿资源枯竭,即将闭坑;石桥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生产能力难以提高;企业思想意识滞后,经营机制不活,再就业压力骤增,面临着内抓管理,外拓发展的艰巨任务。
2002年,海力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之后,审时度势,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明晰思路,调整目标,大胆制定出“以煤炭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非煤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转型战略。按照“顺势发展与造势发展并进,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的企业发展原则,经过近几年不懈努力,海力集团由单一的煤炭企业成功转型成为“以矿业为基础、汽车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未来”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经营范围涉及煤业、汽配业、航空部件维修服务业、金融业等诸多领域,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新跨越。
2011年,在国际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集团通过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实现了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3%、20%、20%的较快增长目标。
转型升级是企业做强做久的关键
努力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强化企业转型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企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企业做强、做久的关键。海力集团的转型是在立足煤、做强煤,提升基础产业竞争能力基础上展开的。集团紧紧依托科技创新,深入挖掘石屯、石桥两个煤矿的生产能力。同时,不断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创新安全管理模式,确保安全生产。在此基础上,集团稳步实施“积极走出去整合外部资源”战略,成功整合了贵州麒麟煤矿。
积极发展多元化产业,推动企业产业转型。依托煤炭产业,海力集团董事会大胆制定了“以矿业为基础、汽车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出了“顺势发展与造势发展并进,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的原则,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在非煤产业尤其是汽配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精神,大力促进汽配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强技术改造,强力打造以“同创”牌散热器为代表的民族知名品牌,海力国际汽配产业园已初见规模,预计到2015年,汽配园入园企业将超过20家,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高级供应商和国内外著名的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
多领域、多产业取得的良好业绩及蓬勃势头,充分印证着海力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成熟与成功。“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集团非煤产业收入占整个集团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76%、89.33%、91.07%、92.01%、92.12%。非煤产业在集团产业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已经成为集团的主导性支柱产业,海力在几年的发展中,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赢得了先机。
技术和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优势
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转型。海力集团充分发挥大集团专业技术人才多和科研能力强的优势,依托现有的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四大研发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产品,带动传统产品质量升级。新产品研发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的开发格局,产品质量、生产工艺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以同创为例,目前该公司产品主要涉及汽车散热器、中冷器、冷凝器、蒸发器、油冷器、车用空调等八大系列800余个品种,年生产能力可达150万台套。拥有国家专利10余项。产品不但实现与国内多家汽车生产企业配套生产,并大批量出口美国、中东、韩国、加拿大、欧洲等国际市场。
强化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转型。海力集团不断建立和完善具有时代特征和海力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坚持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统一的原则,大力倡树“雷厉风行、立说立行、有规必行”的执行文化,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通过重点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各子公司的协调管控,建立科学、系统、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确保了集团快速、可靠、稳定发展。
鉴于多年来在实施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经济、践行社会责任等诸多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集团先后被相关部门授予“中国最具成长性企业”、“第二届中国改革十大先进集体”、“2009年度中国诚信企业”、“中国学习型组织十佳单位”、“山东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山东省自主创新型企业”、“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山东省现场管理样板企业”、“低碳山东风云榜贡献单位”、“山东省明星企业”、“泰安市管理创新十佳企业”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