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销售数据出炉,近8成的自主品牌车企未能完成半年既定目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更是忧心忡忡地预测,未来3—5年内可能有一半自主品牌将被市场淘汰。
市场转型,窄门难入。市场竞争正在惨烈上演,令以往的营销“三板斧”———推新车、砸广告、搞促销显得僵化而无力。“21世纪,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如是说。
实际上,有“危”才有“机”,当前的汽车销售形势是驻点而非拐点。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向成功的车企学习,懂得真正去倾听消费者的诉求,提高用户体验。归根结底,产品才是最好的促销利器。
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特约评论员张宇星
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本月初,某跨国公司高管来华。当听到上半年国产乘用车市场有约7%—8%的增长时,这位不久前还常驻北京、深谙中国市场的老外不禁发出由衷的惊叹!他认为,中国的汽车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市场依然很好,自己所经营的品牌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定下未来5年内,在中国实现翻番增长,且中国市场在其总销量比例中将达40%的目标。
在老外发出惊叹的背后,是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不断下滑,至少也是裹足不前。在目前全球糟糕的经济背景下,在年销售近2000万辆汽车的巨大基数上,哪怕是零增长,中国市场的销量也令其他市场难以企及,足以让他们惊诧不已、艳羡不已,提供保持增长的动力不已。然而,同为汽车人的中国汽车业界同仁,似乎还陶醉在前几年动辄40%—50%的高速增长之中。在很多人眼里,当今的汽车市场仿佛“哀鸿遍野”,多数企业似乎难以为继,自主品牌面临“生死存亡”。为此,有人呼吁政府部门出台救市新政,有人呐喊地方政府减少限制措施,有人鼓动厂家商家“逼宫”自保,更有人出面引导国人该怎样“理性消费”……
其实,任何事情都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如果站在宏观经济大局、产业发展规律及企业运行现实的层面,能够客观、公正、长远地看,目前汽车市场的低速增长恰恰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值得整个行业、所有企业和从业人员做更深内涵的思考、有更高层次的探索。
如果我们再做一些细致的分析,在个位数增长的乘用车市场中,不同的细分市场、细分市场的不同企业同样苦乐不均。
如,在奥迪、宝马等品牌的引领下,高档车市场依然具有昂扬向上的高速增长,尽管也曾被爆出部分经销商的库存增加。又如,在交叉型乘用车(微型车)市场内,上汽通用五菱依然以近50%的市场份额,领跑这一细分市场,其中也有曾经领先的企业销量大幅下挫。
还如,在几十家合资企业当中,大众在华两家合资企业保持远高于行业增长的速度;而长期与之竞争的个别企业疲态尽显,某些“东方不败”的神话即将被打破。即使被认为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当中,长城汽车还能够实现比去年上半年增长17%的业绩,成为自主企业中的亮点。
因此,对于汽车产业和企业,必须要客观地、公正地、长远地看,不必计较一时一事、一城一地的利弊得失,更不要过早地妄下孰优孰劣的结论,要紧的是能够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发展壮大。
值得强调的是,历经120多年的发展,汽车产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且成熟度最高的产业之一,有其内在的发展与运行规律。仅在企业层面,即有跨度超越百年的奔驰、通用、福特等老店;也有大约七八十年历史、以大众、丰田为代表的“中生代”力量;最值得中国汽车产业和企业借鉴、学习的,还是在过去半个世纪内取得成功的日本本田和韩国现代。为世人所公认的是,这两个著名的“H”,各有各的成功。但是,本田和现代历经几代人所做的努力,如在相关技术上的突破、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在各种汽车赛事中的获胜……扪心自问,这一切,我们做到了多少?又是否抓得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作者系资深汽车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