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丝绸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丝绸中国
 

2012年7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茧丝绸业纳入“四川特色产业”

四川丝绸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南充市商务和粮食局茧丝办主任李伟撰文建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记者王莹

四川丝绸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南充市商务和粮食局茧丝办主任李伟撰文建议将茧丝绸业纳入“四川特色产业”

近日,四川丝绸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南充市商务和粮食局茧丝办主任李伟撰写了《关于将四川茧丝绸产业纳入“四川特色产业”的战略目标建议》报告。

报告回顾了四川省茧丝绸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四川茧丝绸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并提出了四川茧丝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和战略举措,通过实施品牌、文化、科技、市场、名企“五大”战略,着力建设“一中心、两基地、三大产业带、四大产业园”,推进四川茧丝绸业大发展。

该报告受到了四川省政府副省长甘霖、省商务厅厅长谢开华的高度关注,并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据悉,日前由行业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纷纷赶赴四川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截至记者发稿日,已调研的城市包括南充、宜宾等,具体调研结果还有需时日整理,尚未对外公布。

众所周知,特色产业指的是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一般而言,特色产业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是由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所决定的。它的形成固然离不开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场内生。市场主体追求利润,必然根据本地要素禀赋实际选择适宜的产业,从而形成特色产业。

那么,将四川茧丝绸产业纳入该省特色产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阻碍,以及如何突破呢?

优势明显

在报告中,李伟从历史文化底蕴、产量大以及扩大就业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四川茧丝绸纳入省特色产业所存在的优势。

首先,有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资料记载,四川是蚕的始祖“嫘祖”的故里;此外,四川古为“蚕丛之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而且四川本地的蜀锦闻名遐迩,被誉为古代丝绸园中的奇葩。

其次,有产量大优势。该省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该省生丝类产品居全国第二位;该省丝织品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以及该省丝绸商品出口居全国第五位。

再次,为四川解决大量就业。茧丝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民生产业,全省从事蚕业的农户达200多万户,从事丝绸工业的人员达20多万人,从事丝绸科研教学的人员1万多人。在建设新农村、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是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重点省份。四川茧丝绸在行业中一直占据全国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家商务部、工信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部对四川丝绸给予了项目和政策支持,全省有14个县列入“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县,支持项目资金2800万元,几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对全省茧丝绸项目资金支持达数亿元。

这部分资金为当地茧丝绸产业的品牌建设、网络营销、产桑基础推广、技术综合应用和丝绸发展方向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面临困难

社会工业化进程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茧农逐渐减少,加上行业效益不佳,价格低于其他农产品,使得产业基础不稳固;其次,丝绸价格波动较大,茧农积极性不高,而桑蚕发展技术推广比较缓慢。这是全行业面临的制约,这些也都有可能成为将四川茧丝绸产业纳入省特色产业的羁绊。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程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茧丝绸产业能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注是一件好事,而且这也符合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并重的精神。

“但是真要把四川茧丝绸产业纳入‘四川特色产业’的话,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传统产业所造成的冲击。”程明这样说。

应对攻略

四川茧丝绸产业具备很多优势,但丝绸市场本身存在痼疾,如何应对其中的尴尬?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院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指出,应加强四川产业基地化建设、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市场拓展能力;此外,现阶段当地摘桑养蚕制造的产品转化能力较弱,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还有待提高;再加上惠农惠林的政策跟进滞后,政府支持少,银行很难给予贷款支持,资金短缺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因此还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程明则表示,首先应加强科技投入,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茧丝绸产业;在种桑养蚕方面,研究推广省力化种养殖技术,加快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步伐。在工业上,加强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其次,在终端产品上,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扩展延伸产业链;最后,深挖四川丝绸文化底蕴,通过丝绸文化带动丝绸产业,让丝绸文化和丝绸产业融合发展。

而李伟则强调要弘扬文化。一是挖掘整理、编修四川蚕桑历史文化资料,组织编写《四川茧丝绸志》;二是依托四川丝绸服装学院、商贸学院,加快茧丝绸人才培训;三是依托四川丝绸科学院,成立丝绸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四川丝绸历史文化,挖掘和研究四川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相关工作,保护丝绸文化遗址和遗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打造四大丝绸文化旅游名地,建议在南充打造中国绸都丝绸产业和文化名城;在绵阳打造盐亭嫘祖故里,建设蚕桑丝绸世界祭祖圣地旅游景区;在成都加快打造四川丝绸博物馆、仿古丝绸一条街、成都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万亩蚕桑生态科技园区,建设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蚕桑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西昌建设蚕桑旅游文化特色养生养老基地。

通过多项措施,力争在2015年实现让四川省桑园面积达200万亩,蚕茧年产8.5万吨,丝类3.2万吨,绸2.5亿米,丝绸服装3000万件,丝绸家纺2000万件(套),实现由茧丝绸大省向茧丝绸强省转变,成为全国西部茧丝绸生产出口总量排位第一,跻身全国茧丝绸业排位第二。

只有在茧丝绸产业本身壮大后并在当地各产业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省特色产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