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催贷风暴对许多企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骨里吸髓,失去造血能力的企业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对于银行来说,把企业逼死未必对自己有利。
银行催贷风暴是釜底抽薪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任腾飞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银行催贷风暴是釜底抽薪
因产业空心化和资本虚拟化带来的民间借贷危机正向银行体系蔓延。今年以来,浙江省不良贷款率整体上升。银行陷入恐慌,催贷之风很快席卷了浙江民企之间庞大的互保圈。
互保,这种曾经备受民企推崇的对抗风险的方式,一夜之间变成了捆绑式的链条危机。7月16日,据浙江省金融办证实,杭州600家知名民营企业近日联名上书向省政府紧急求助,请政府帮助渡过因银行催贷、抽贷而面临的难关。
这是继温州高利贷危机爆发以来,浙江民营企业遭遇的又一波资金链风暴。以往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模式为什么突然失控?银行为什么不分对象大面积收贷?这种危机应该如何化解?带着相关问题,日前,《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
民企不良贷款率上升引发银行恐慌
《中国企业报》:这次银行收贷事件之所以牵连多家企业,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互保”。首先,请您简单谈谈“互保”这种模式。
周德文:浙江从事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抵押物一般比较少。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往往要求企业追加担保单位或者企业法人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互保及联保作为创新的信用模式,不仅能够解决部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也帮助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曾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模式。
《中国企业报》:既然是一种创新的风险防控模式,为什么浙江的银行现在大面积催贷?
周德文:这主要是由于民企不良贷款率上升引发了银行恐慌。自去年10月份起,浙江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有增长趋势。今年以来,浙江出现了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整体上升的情况。年初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约为0.93%,目前大概上升了0.5个百分点。导致浙江民企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担保网络出现断点。换句话说,是有些企业出了问题。
比如浙江天煜建设有限公司因非法集资被法院立案,使得为其互保、联保的上百家杭州企业受到牵连。这种互保“断点”不止天煜一家,由一家企业出现问题造成关联企业脱保,使得相关银行担心贷款风险而采取收贷行为,同时引起其它银行仿效而进行跟风收贷。因此,出现大面积催贷现象是不难理解的。
《中国企业报》:据了解,此次互保圈危机中,有不少行业龙头、知名企业、中国民企500强卷入。这些企业本身运营良好,实际上属于优质企业,却也遭到多家银行“挤兑”,请分析下银行收贷扩大化的主要原因。
周德文:在较好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互保与联保能够做到有效的风险防控。但是,如今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税收、原料价格、用工成本等等都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更加重视资金风险,回收贷款成为头等大事。由于银行忽视对企业的信息调查,不管是放贷环节还是收贷环节都过于依赖互保等风险防控模式,因此在出现问题时,银行盲目收贷和跟风收贷导致风险蔓延,将很多优质企业拖下水,甚至导致一些经营良好的企业徘徊在破产的边缘。
政府应帮助优质企业渡过难关
《中国企业报》:您提到银行“过于依赖互保等风险防控模式”,同时“忽视对企业的信息调查”。这是否意味着,银行从放贷之时就没有做到有效的风险防控?同时,为“劣质”企业担保的企业是否也有责任?
周德文:银行通过各种手段转嫁风险本无可厚非,但是“放贷有风险,银行需谨慎”,在放贷之日起,银行实际上应该对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如果没有经过评估,或者经过评估后发现企业缺乏还贷能力,却倚仗互保等转嫁风险的方式依然对企业进行贷款,的确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出现问题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收贷,则属于对自己风险防控责任的一种推脱,对有些优质企业也不公平。
《中国企业报》:请您谈谈银行过度催贷、加紧抽贷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当前应该注意的首要问题。
周德文:银行是收贷行为的主角,企业处于被动地位。银行的催贷风暴对许多企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骨里吸髓,失去造血能力的企业只有死路一条。被逼上绝路的企业主,可能选择纷纷“跑路”。因此,对于银行来说,把企业逼死未必对自己有利。
当下,互保圈危机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因此,目前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把局面稳定住,防范危机进一步扩大。要加大对着火源头———出问题的企业的治理工作,通过设立一道“防火墙”,比如尽快对这些问题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以减轻这些问题企业给银行和互保圈其它企业带来的压力。
《中国企业报》:目前,某些地方政府甚至拿出财政资金帮助企业“转贷”,有专家认为,类似行为“完全模糊了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应该如何看待地方政府用财政资金为企业还债的行为?
周德文:企业“大而不能倒”的现象在各地并不少见,有些甚至“绑架”了地方财政。财政资金是用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不是用来为某个企业服务的。如果仅仅是因为一个企业是某个行业的龙头和标杆,是某地的口碑和形象,政府就出钱替它偿还债务,只能说是一种出于政绩考虑的短视行为,甚至有违法的嫌疑。但是,如果是关系到重大公共利益和经济安全的事件,政府通过拯救一个或几个企业能够化解一场大范围的危机,则正是财政资金用于公共服务的体现。
在互保圈催贷危机中,银行跟风收贷是一种群体行为。由于需要救火的点很多,政府调节的难度很大,很难从根本上完全消除。同时,卷入这场危机的许多企业本身并不缺乏盈利能力,只是由于受银行盲目收贷而陷入困境,并且由于自身被收贷而波及更多的企业被“株连”。处理大事件首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这些影响较大的优质企业是互保网络中比较关键的节点,如果政府能够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挽救和造福的将远不止一家或几家企业,而是一个区域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