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追踪内蒙古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追踪内蒙古
 

2012年7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西县工业经济提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晓北

林西县工业经济提速

东深羊绒生产车间

富邦铜业生产车间

大井矿业

冷山糖业公司外景一角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草原东部,南近河北,东临辽宁,林西县发展经济存在诸多优势,并且在经济上一直在力争上游。林西资源丰富,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作为工业县市,林西在工业方面下足力气,取得较大成绩。

2011年,林西完成工业增加值16.12亿元,增长2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6.33亿元,同比增长8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31.6%,位列全市第一位。产销率97.65%,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林西的一份年底计划书显示,2012年,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72亿元。增加值增速30%。2012年全县计划实施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36个,当年计划完成投资30.6亿元。到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32.4%左右。

“根据区位优势,林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保证本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让林西人民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林西县委书记程俊孝告诉记者。

打造完整有色金属产业链

2011年林西有采掘企业11家、冶炼企业2家,冶金产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272474.3万元。冶金产业项目有5个,均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计划总投资1214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71200万元。

林西县处于大兴安岭南段主峰地带,位于太平洋成矿带外带以及大兴安岭和阴山两个成矿单元,广泛分布着铜、铅锌、银、锡、铁等多金属矿床。目前林西境内设置有色金属采矿权6个。

据记者了解,有色金属产业是林西县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采选的初级阶段,虽然也曾建设铜、锡、铅锌冶炼项目,但由于受资金、技术及市场环境影响,先后下马,不能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该县计划“十二五”期间努力打造比较完整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建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

冶炼又是有色金属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林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受制冶炼产能不足。近几年,林西为解决有色金属冶炼这一“瓶颈”问题,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重点企业进行重组改造,成功引进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完成对赤峰大井子矿业有限公司、赤峰富邦铜业有限公司、林西立仁锡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重组,通过技改扩建提升大井子矿业采选能力。

2011年6月启动了10万吨粗铜冶炼生产,同年8月1万吨精锡冶炼项目开工建设,计划2012年年底建成投产;成功引进东北特殊钢集团组建林西金域钼制品公司,在积极开展钼金属探矿的同时,于2010年开工建设2万吨/年(一期1万吨)钼铁合金项目,一期1万吨已经完成建设任务,已于2011年7月投产。以赤峰富邦铜业有限公司为主的冶金产业实现产值28.9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71倍,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51.3%。

目前,有色金属探矿力度不断加大,利拓矿业、天成矿业、双龙矿业、宝俐矿业、海岸矿业等探矿企业已经进入探转采阶段,前景表现良好,10万吨电解铜已经完成立项等前期工作,有色金属产业规划已基本完成。

发展氟化工为主的能源产业

“说起林西,不能不提林西的氟化工。”曾有人向记者如此说。

林西有丰富的萤石储量,这是发展氟化工的有利条件。2012年上半年,预计萤石储量2000万吨以上;截至目前,林西县萤石采选能力达到3800吨/日规模,已建成投产氟化氢项目1个,在建年产2万吨二氟乙烷项目1个、年产6万吨氟化氢项目1个。林西县已经被赤峰市政府确定为重要氟化工产业发展基地。到2015年,林西县计划萤石日处理能力提高到6000吨。

氟化工的主要原料为氟化钙,俗称萤石。林西县萤石资源丰富,有很长的开采历史,但以前都是作为原材料输出,大大降低了这一宝贵资源在本地区的开发利用。2010年4月,林西天一矿业年产3万吨氟化氢项目动工建设,拉开了林西县氟化工产业建设的序幕。

随着国家针对萤石资源保护性政策的出台以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投产运营,产出大量副产品硫酸,林西认为这是林西县发展氟化工产业的大好时机,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氟化工产业迅速发展:出资1000万元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合作,对该县域内萤石资源进行详细勘查,在工业园区冶金化工区规划“氟化工产业园”。

目前,林西县已委托山东汇智公司编制氟化工产业规划,完成了2个年产6万吨氟化氢项目储备工作;积极与国内知名氟化工企业洽谈,引导他们来林西整合资源、发展氟化工产业。

除了氟化工,林西大力推进风力发电项目建设,谋划实施热电联产和抽水蓄能发电项目,打造风电、太阳能发电、抽水蓄能发电和热电联产为主的能源产业体系。林西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风能办”,统筹协调风电开发工作。

2010年,大唐新能源开始在林西县建设风电项目,目前已经完成10万千瓦装机能力并并网发电。据了解,大唐新能源风电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去年土建、设备订购已完成,正在进行吊装工作,已完成11台风机的吊装。现在正在积极协调30万千瓦风电建设项目。同时,林西县风电规划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大水菠萝风场、五十家子风场规划工作基本完成,设计装机200万千瓦以上。

林西县比邻西乌旗,是赤锡煤水合作最佳地区,林西县正在积极争取东台子水库建设项目,并已经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水利项目范围,项目建成后,将为林西县发展煤化工提供优势条件。

“十二五”期间,建成装机规模100万千瓦的风电基地,太阳能发电规模达到10万千瓦,热电联产装机规模达到2×2.5兆瓦。

做大传统优势建材产业

建材业是林西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期,林西县准备以水泥、石材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上马新的项目,借建材催生经济的发展。

该县计划2012年末,成品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200万吨。此前,已经淘汰兴安水泥7万吨生产线,在亿万德30万吨/年水泥生产能力基础上,2009年完成了100万吨改造升级,2010年又开工建设日处理熟料2500吨水泥生产线。

作为重大项目,聚恒混凝土工程公司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环屿工程公司沥青混凝土、水泥稳定碎石项目,各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现已完成全部投资,正常生产。

石材是林西县特色产业,目前该县有石材企业11家,生产能力200万平方米,通过不断地改造升级,石材产业将会成为林西工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亮点。

萤石采选和氟化工产业的发展,为以非金属尾矿和氟石膏为原材料的新型建筑材料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12年林西县将开工建设林西星原建材公司30万立方米矿山尾矿混凝土砌块项目、10万立方米发泡混凝土砌块项目、林西永鑫建材公司10万立方米轻质建筑材料项目。新型建筑材料在林西县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据林西县政府提供的资料,工程为该县建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011年林西县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3个,完成投资20亿元,其中大唐风电10万千瓦风电二期项目、赤峰富邦铜业10万吨粗铜冶炼启动项目、东北特钢2万吨钼铁合金一期项目、天一矿业2万吨二氟乙烷项目、华龙矿业6万吨氟化氢项目、大井子矿业1600吨采选扩建项目投资都超过亿元。

2012年,林西县计划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23个,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到2015年,全县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石材生产能力达到年采荒料100万立方米,加工板材50万平方米。

重振农畜产品加工业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省,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对林西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不过,虽然牲畜屠宰、绒毛加工、制糖制酒、杂粮杂豆是林西县传统产业,曾因市场、资金、体制等诸多原因一度陷入困境。

经过重组改造、内引外联等一系列举措,林西县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提速。

2009年,冷山制糖经过体制改革和迁址扩建,扩大了生产规模,形成日处理甜菜3000吨生产能力,2011年又新增一条砂糖生产线,成功进入国家储备糖生产企业行列,目前已经实现全年生产,今年将开工建设年产1万吨糖蜜抽提物项目,实现副产品深加工。

2011年,泓盛啤酒成功启动原林西啤酒厂,实现年产啤酒3万吨的产能,2014年将建设8万吨/年淡色啤酒生产线,产能突破10万吨。

2010年东德羊绒制品公司与日商合作组建了新的羊绒加工企业,在传统的梳绒、羊绒衫编织基础上增加了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更高的羊绒披肩等产品,提高了档次和水平;2011年统壹公司通过迁址扩建,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档次,2012年将建设300吨羊绒纺纱项目,届时,林西县羊绒产业将形成梳、染、纺、织完整的产业链条。

而山东神舟集团进入林西县,改变了这个县的农牧经营生态。该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林西希望能够借此带动肉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肉羊屠宰由传统的简单分割开始向精细分割和熟制品发展;老三区杂粮绿色品牌声誉不断提高,胜利油脂及荞麦米加工项目不断扩大,有助于提升林西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和档次。

林西希望能把自己建设成为内蒙古东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十二五”末期,林西准备建设10万亩内蒙古野果生产基地和30万亩大扁杏生产基地,开辟农民增收新的主渠道,使农民在林果方面的人均收入增加到3000元。全县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万头,肉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只,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5万口;甜菜日处理能力达到3000吨;年产液态奶9万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