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中国食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中国食品报道
 

2012年7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洋品牌为何屡触质量红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青松

洋品牌为何屡触质量红线?

可口可乐“含氯门”后再陷“致癌门”,高端矿泉水品牌依云近6年来第6次卷入质量风波且至今未找到问题根源,“美赞臣”、“惠氏”等洋奶粉品牌因添加香兰素引起轩然大波……近段时间以来,食品领域一些声名显赫的世界级洋品牌、500强企业纷纷在国内陷入“质量门”。

在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爆发后国内食品广受指责、食品安全风声鹤唳的情形下,一直以来广受国内消费者信任的国际强势洋品牌也接二连三身陷“质量门”,让公众、专家和舆论都大跌眼镜。

以依云为例,对于依云水截至目前“六检不合格”,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品牌专家郑新安表示,一般来说,国外的这些大品牌在产品质量方面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不会出现这种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像依云这样连续、频繁地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非常罕见。

而在零售领域,国际巨头如沃尔玛被查出假冒绿色猪肉事件后,近日又被查出在售电风扇“质量问题严重”,家乐福被曝出“价签门”等弄虚作假、价格欺诈的行为。不久前,联合利华旗下知名茶产品品牌立顿被曝出采购价格低廉、品质较次的“大路茶”,成本每斤仅10元人民币,却在广告中描述自己“好茶叶来自好茶园”。

这些全球化的洋巨头在华所作所为是不是店大欺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洋品牌的“南橘北枳”现象?一连串的疑问在拷问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这些赫赫有名的洋品牌在华违规大行其道,且屡次触碰“红线”,固然有其内部管理疏漏、消费者太过迷信,甚至崇拜国际知名品牌以及国人维权意识弱的原因,但这些都是外因,内因却是我国不健全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和松散的执法和守法环境,“挠痒痒”似的处罚,权力与处罚不对等,造成这些洋品牌不像在国外“犯事”后那般紧张,违法成本过于低,拿犯事不当事。

凡是企业都要追求利润,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能遭到巨额罚款或失去市场,因此,企业尤其是洋企业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但现实情况却是部分洋品牌在中国连续被曝质量问题后,国内市场销售依然增长强劲。

比如,有些引起社会关注、消费者强烈反映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发生在欧美国家,需要面临极为惨重的经济代价,动辄上亿元的处罚就已经罚得关门。

著名品牌专家李光斗认为,外资跨国企业在国外守规矩而在中国屡屡犯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执法环境问题。其实不管是百年老店还是世界500强,企业是经济性动物,追求利润是本性。如果执法环境不严,企业肯定会利用这个漏洞盈利。

因此,对于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发挥其在公司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长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同行业和国际企业树立标杆和榜样,以不负国际大品牌的美名,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国市场立足。而对于我们的监管来说,需要监管的不仅仅是食品企业,作为监管制度和监管部门亦应在监管之列。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能一味迷信洋名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手投诉”和“用脚投票”,这样企业自然不敢乱来。

总之,要尽快改变目前洋品牌群体性“陷落”的窘境,需要监管者、洋品牌和消费者等多方共同的努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