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年中企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年中企业观察
 

2012年7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贸企业难言回暖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外贸顺差同比增长超过50%。但本报调查发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贾晶晶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外贸顺差同比增长超过50%。但本报调查发现———外贸企业难言回暖

政府对出口不再实行核准制,所以生产了产品直接出口的企业增多了,这部分数据自然会将整体进出口数据向上拉升。但是整体经济形势不好,单纯的制造业仍然很困难。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相对于寒冷一片的其他经济指数,海关总署刚刚发布的上半年外贸出口数据因为被称“回暖”而备受关注。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8398.4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出口9543.8亿美元,增长9.2%;进口8854.6亿美元,增长6.7%;贸易顺差689.2亿美元,扩大56.4%。不少经济界专家表示,我国外贸发展虽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下半年回暖迹象已较为明显,外贸年增长10%的预期目标可望实现。

然而,《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对一些外贸企业进行采访后发现,相对以往,他们今年的外贸出口业务非但没有回暖,反而更加寒冷。由于外需持续严重疲软及各项商务成本不断上升,不少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有的已经处于倒闭的边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室主任杨立强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发表看法说,官方所称“回暖”要放在全球经济“趋寒”背景下来思考,且尚需后续观察,目前并不足以影响下半年出口形势“缓中趋稳”走向。

订单锐减小型外贸企业命悬一线 “去年还没感觉到什么,农历年一过,(出口业务)忽然就不行了,订单一下子没了!”7月13日,浙江温州外贸商人蒋雷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仍然一副焦虑的状态,“国外客户购买力下降了很多,产品卖不动了。”

蒋雷的公司主要生产剃须刀,产品主要出口非洲和中东等地,由于物美价廉,公司一直订单不断,生意顺风顺水。但是2012年春节一过,蒋雷所接到的订单明显少了很多,“到现在为止,订单还不如去年上半年的2/3,工厂一下子闲下来了。”

蒋雷说,为了减轻企业的压力,他不得不裁减员工,“企业经营不行了,总不能让工人困在我这儿吧。”

在蒋雷看来,2012年上半年是他做外贸出口业务最“寒冷”的一段时间。

和蒋雷有同感,山东威海海飞依服饰公司贸易部经理蔡惠健也明显感觉到寒意的侵袭。“出口越来越不好做,企业都快撑不住了。”蔡惠健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企业出口利润本来就低,公司一直在硬撑着,可今年的难题,已经不仅仅是利润的问题,而是订单。

海飞依服饰有限公司位于威海市经济开发区,所生产的服装主要出口欧美、日本、韩国等地,今年年初开始,公司的订单开始大幅减少。“公司目前接到的订单比去年同期足足少了40%。”蔡惠健说,“现在要抢一笔订单,太难了。”

即便抢到了订单,也并不意味着赚钱。“国外的经济形势不好,服装不好卖,国外经销商就落价促销,只能拼命把产品出口的价格往下压。”蔡惠健称,“一笔订单要经历的环节为:卖场、经销商、服装设计、服装贸易,最后是加工厂,每一个环节都要扣除一些利润,层层扒皮,到了工厂,哪里还有利润?”

“很多工厂都不赚钱,大家都在考虑转行,不能困死在这一条路上。”蔡惠健称。

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超过1/3,制造业复苏艰难

虽然不少外贸企业生存艰难,但对于今年外贸出口数据所显现“回暖”的原因,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制鞋办公室主任卫亚菲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观点是,中国外贸出口结构调整,一般对外贸易增多所致。

“政府对出口已经实行备案制,不再实行核准制,所以生产了产品直接出口的企业增多了。有些产品出口比较好,这部分数据自然会将整体进出口数据向上拉升。”卫亚菲说,“但是整体经济形势不好,单纯的制造业仍然很困难。”

卫亚菲的观点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颇为一致,“全球经济还会在低迷中徘徊相当长的时间。这对中国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又是一场真正的考验。外需减少直接导致了外向型制造企业投资欲望的下降,这又会加剧制造业的下行。形势不容乐观。”

虽然从此次外贸出口数据来看,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已有所降低,但仍然占据着超过1/3份额。在全球经济严峻的下行压力下,加工贸易所受影响更是首当其冲。

杨立强指出,在当前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压力要比其他企业更大,面临的问题也更具挑战性,可以说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波动、工资水平上升等因素相比,外需萎缩、订单减少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要更大,更致命。

卫亚菲认为,外贸出口下滑,也与中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特点相关。以制鞋业为例,劳动力资源紧张,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的压力非常明显。

“以往出口好的时候,有的企业能拿到3%的利润,现在根本到不了这个数了。”卫亚菲称,“很多制造业拼的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就没有价格优势。”

近年来,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提倡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但卫亚菲认为这并不容易。

“这是一种持续的机制性的改造,包括技术、设计、工厂管理以及客户删选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升级,需要一定时间的过渡期,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专家:提高退税额度,建立诚信体系

卫亚菲认为,为应对这种局面,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更多的扶持。比如,在制造业出口的退税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

据悉,目前服装业退税率为16%,而这是服装外贸企业唯一赚钱的指望,但是,有些国外的经销商由于对此项政策非常了解,企业还要从这部分利润中让出一部分给他们,最终拿到手里的已经所剩无几。而如果将退税额度提升,也能缓解企业目前的艰难局面。

此外,由于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占据相当多的比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始终非常重视。但是,由于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加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的态势,银行出于对坏账的担忧,并不愿意贷款给小企业,这就更加剧了小企业的生存困难。

卫亚菲建议政府应再加大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诚信体制。

“没有诚信体制,就不能有好的金融环境,小企业贷不到款,就不能进行转型升级,出口产品也就没有竞争力。”卫亚菲称,要做到这些,光靠金融改革是不行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