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G03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G03大势
 

2012年7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混合所有制模式是美国大型企业发展在金融危机下的权宜之计,还凤凰涅槃之后的长久之道,我们拭目以待。

“美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现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许力天

“美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现象

美国是典型的私有制国家,然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巨浪席卷世界,美国许多企业破产倒闭。美国企业不仅寻求了政府经济救援,同时也积极展开了所有制结构形式的改革。奥巴马政府推行国有化的亮点之一就是购买了一些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部分股权,从而形成了“美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现象。

以国际性跨国保险业和金融业为主要业务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自然是没有能够幸免遭受影响,2008年9月16日,由于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美国国际集团的评级被调低,引致银行纷纷向美国国际集团讨债,导致流动资金紧张。2008年11月10日报道,美国政府将向在金融危机中处境艰难的AIG提供新的财政援助,其中包括注资400亿美元收购AIG部分控股权。美国政府这项金融救援是由美联储和财政部联合宣布的,这使得政府对AIG的金融救援金额达到了1500亿美元,政府通过400亿美元注资获得了AIG部分控股权成为了大股东,使得美国国际集团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客观上使得该公司的产权形成二元化结构。

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在花旗银行面临危机的时候,政府果断决定购买了银行大量股权,在短期内对于银行是利好因素。在花旗和美国政府经过谈判后,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为花旗集团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在内的总计3060亿美元债务作为担保,同时美国政府还将从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拨出200亿美元用于购买花旗的股份。花旗集团在美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同时也是美国商业银行的巨头之一,正由于它在国际金融系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存在可以带给许多人经济利益、就业岗位等,如果它倒下很有可能会引发美国甚至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美国政府认购花旗的优先股也表明,花旗银行部分国有化有效地实现了混合所有制的结构形式。

2009年,美国通用汽车集团将实行破产重组,美国政府将持有70%的股份,并将为通用汽车提供500亿美元资金协助其改革重组。重组后美国财政部将持有新通用汽车70%的股份,美国汽车联合工会将通过其退休人员健康保障基金持股17.5%。另外,该基金还获得2.5%股份的购买保证,交易价格稍后确定,也就是说,该基金将持股20%。债券持有者们将持有新集团10%的股份。通用集团此前已经接受了财政部194亿美元的资金援助,接下来还将接受500亿美元的额外资金来进行财务重组。通过政府的此番计划,美国财政部将持有通用70%的股份,同上述事例一样,通用集团转瞬间形成了产权二元化结构,形成了混合所有制。

这是美国众多事例中典型的几个,具有相对代表性。由于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具有特殊性质和特殊功能,所以在金融危机之后推行国有化成为了美国政府的必要手段,美国政府对一些企业实行局部控股,使得这些企业或者金融机构具有国有化半私有化的混合所有制性质,其具体的优势有如下几点,第一,实现产权多元化的结构有利于提升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二,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既可以从社会募集闲散资金,又可以从政府取得财政补贴;第三,这种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具有“国家行为”和“商业活动”的双重身份,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利益同时也超越了单纯的商业效益。

一定会有人认为这些手段只不过是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这种所谓“美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实际上是“阶段性的混合所有制”,只是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美国政府不得已采取的权宜之计,而金融风暴过去之后还是要回归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当然不可否认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天下之大势潜移默化之中有其必然,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视觉去看待这样的现象,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来历次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扮演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角色,这不仅是凯恩斯主义思想的影响,更主要的是追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常识,也就是市场经济这个“无形的手”在任其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严重的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近些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市场本身的固有弊端暴露无遗,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也是愈来愈依赖政府这个“有形的手”。因此混合所有制未来是不是会成为美国大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无疑是要打一个问号。

混合所有制模式是美国大型企业发展在金融危机下的权宜之计,还凤凰涅槃之后的长久之道,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