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G02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G02深度
 

2012年7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企市营:一个崭新的企业理论体系

来源:中国企业报  

央企市营:一个崭新的企业理论体系

中联水泥徐州双万吨生产线

(上接G01版)央企市营理论的深刻内涵

央企市营指导思想是善用资源,服务建设。善用资源,服务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种简略直白的表达,善用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服务建设是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目的的体现,显出央企的责任与生存价值。这里的“善用”主体是企业与企业家,表达了企业家的主人翁姿态与主体地位。

央企市营的本质是公有制为主导。作为“央企”,从它的公有制性质和社会功能来看,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国有主导。宋志平把它归纳为自己的四个坚持:一是要保持国有控股的地位不动摇、坚持企业中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职工群众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二是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带头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带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四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国家保值增值,为全民积累财富,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顶梁柱。这四个坚持保证了央企市营的社会主义性质,便是守住了根本。

央企市营的核心是混合经济。中国建材、中国医药实践有一个内核的东西,这便是混合所有制。央企实力雄厚,民营更具活力,双方各自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短板,两者的结合才是企业的竞争力。央企和民企从来都是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关系。求同存异,包容增长,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大胆探索,共同发展,和谐共赢,这正是央企市营所追求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要求就是“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正是混合所有制,把央企与民企凝聚在一起,为市营创造了条件。

央企市营的任务是市场化经营。宋志平的《央企市营》一书告诉我们,央企市营是对中央企业进行全面的市场化改造。具体实现途径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即产权多元化。二是规范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公司内部机制市场化。五是依照市场规律开展企业运营。

央企市营的基本原则是市场化、自愿化和共生多赢。宋志平的企业重组实践强调三个原则,就是市场化原则、自愿化原则、共生和多赢原则,从而保证央企和其它所有制企业作为平等市场主体公平展开充分竞争。平等就是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平等,机会平等;竞争就是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开放市场内展开完全竞争,成为充分竞争的市场主体;开放就是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机会均等地在市场竞争领域展开竞争,最终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里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竞争主体。

央企市营目标是建立中央企业和多种成分所有制企业和谐包容的环境。和谐包容就是央企和各种所有制企业求同存异,共生共赢,国民共进。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包容和谐体系上。包容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基础的体系。构建和谐包容环境,本质在于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减少一切矛盾与阻力,使所有问题倾向于和谐状态中发展。包容文化的主体是中央企业,是中央企业对多种经济成分的包容。这大概也是宋志平出版的第一本书《包容的力量》的真意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以包容的文化提高构建和谐企业的本领,是中央企业提高经营能力的一种扎实表现,集中体现了中央企业对主体规律、主体能力、主体方略、主体方式、主体文化的新探索。

央企市营理论的鲜明特性

什么是理论?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结论,什么是理论体系,是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宋志平的央企市营经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现象,甚至不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而是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国国有企业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全新的样本。

央企市营,是在实践中探索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具有实践性特征。一切理论最大的意义在于实践,实践是产生真理的方法论和基本条件。宋志平《包容的力量》、《央企市营》这两本书完全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智慧结晶。从他1993年萌生探索市场经济企业制度的志向,在2007年水泥重组的“江南战役”中,他用实践证明和完善了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央企市营模式,这完全是时间一步步推动的结果。到了2010年,他答《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问时,他已经决心弄懂三件事,什么叫市场配置资源,什么样的企业才去追求利润最大化,什么是董事长。正如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已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央企市营思想的指导下,宋志平带领中国建材集团5年间收购300多家水泥企业,无一反水,反而赢得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同和赞赏。再经过国药行业重组,时间和事实已经证明央企市营道路和央企市营思想理论体系的正确性。

央企市营理论的产生,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研究出来的,具有辩证性特征。中国建材有一个转入主业,做大做强做优的过程,他们归纳为“五次创新”。而在实践中,“保增长”中有增与减的矛盾,调结构中有聚与散的矛盾,转方式中有守与创的矛盾。从《央企市营》这本书看,一些重要访谈与讲话总是他在解决某一矛盾后体味出来的。

宋志平总是在解决企业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时刻,总结出了能够统领企业发展全局的对策。企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背后支撑这些现象的更接近实质的矛盾是计划与市场、国有与民营、公有与私有的矛盾。宋志平的这两本书,可以说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提出矛盾、解决矛盾的记录。读这些文章时,总是让人想到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平衡的观点、转化的观点、辩证统一的观点、和谐的观点。这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充盈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这就使得每次实践的体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矛盾从而形成的对策。

宋志平的央企市营对策是伴随着央企的增长、行业结构调整与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三大需要而出现的,也是伴随着落实两个坚持思想路线而出现的。两个坚持讲来讲去,很多人总是执其一端,实际上搞的是一个坚持,在思想上造成更深层次的混乱,势必造成对立,在行动上造成动摇。只有找到结合点,找到相通性,才能做到两个坚持真正不动摇。这件事总得有新的实践、新的理论回答,事情得到解决,才能得到进步。

央企市营已经形成的完整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特征。央企市营这种做法是涉及中央企业发展的看法、哲学思考和根本观点,揭示了中央企业市场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内涵、实质、核心、途径、目标、方法、任务和图景,初步形成一种关于经营规律的哲学,是关于央企经营的战略思考和哲学思维。央企市营强调坚持市场化的经营,强调包容和谐的发展,把中央企业关于经营的认识提升到哲学的重要地位,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对经营问题给予了解答。

从宋志平的实践看,他有一个最直接的目的,是把他带领的中央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成世界一流,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去做,然而在这种资本重组、集成创新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创造、许多对策,形成一整套做法。实际上,中国建材的经验已经关系到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央企业,怎样建设中央企业的问题。这也是党和国家给中央企业的一个历史性使命。

央企市营是在解决三大难题中产生的对策论,具有对策性特征。其实,每一种制度的形成,都凝聚着一种历史得失,都是社会现象在某一阶段普遍集合的一种规范,中央企业伴随着三个层面上的改革:一是体制上的改革,从体制上形成新的框架和产生新的规范。二是机制上的改革,一定的市场机制总和一定的市场体制相配套,如果机制和体制不配套,总有一方的制度处于脱节状态,在现实中总是容易出问题。三是理论体系上的改革。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就会用什么样的理论做指导。理论体系的产生,源于制度的探索和实践,并指导一定的制度形成和发展。

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国家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宏观的,央企市营理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分支,可以归属于应用理论之列。

市场经济时代的企业“论语”

宋志平是企业家中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概括的人,细读宋志平的《央企市营》,不难发现宋志平提出的理论都不是从理论角度出发,而是回答实践问题时提出的对策,他本身也没有想把这些变成理论,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些论述被人们上升为理论。《央企市营》这本书是回顾过去的,然而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朝前走的书来看。央企市营的时代意义在于中央企业从改革开放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带着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奠定再出发的思想意识,确定再出发的时代方向,产生再出发的经营路径,他告诉中国的企业不仅需要提升经营方式,也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提升理论水平,以全新的角度考察企业与社会、观察企业走向的脉络,分析企业的历史得失,准确而辩证地、全面而科学地为企业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时代内涵。

把《央企市营》与稍前出版的《包容的力量》对照起来看,不仅可以发现宋志平的沉静、善学与苦悟的习性,而且可以看出他对市场经济执着的探索。收入书中的最早一篇文章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那还是他当北京新型建材总厂厂长时一家报纸的访谈,时间是1993年10月11日,而收入书中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宋志平谈央企市营。可见他在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一提出,便确立了自己研究的目标,有志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这是经过20年不懈奋斗而修成的“正果”。而正是开始这一篇构成了他两本书的风格,他更喜欢用访谈这种方式,来不受文法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种风格也持续了20年。他的思想理论观点颇有“论语”风格,可以看做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企业“论语”。

现在,党情、世情、民情、企情都在深刻地发生着变化。我们看问题不能局限于一种片面状态和狭隘局面中,要继续解放思想,让思想更有高度,让理论也有高度。我们当前的高度就是侧重于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努力把握企业与企业的平衡、企业与社会间的平衡,寻求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以此更好地把握住人类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中央企业的发展规律。

显然,宋志平的贡献不仅以央企市营的思路创造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两个央企快速发展的典范,而且将以央企市营的理论影响中国企业界,这种影响将更深刻,也更为久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