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管理
 

2012年7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环境污染更甚于自然环境污染

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在搜狐网舆传围观室表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艳蕊

文化环境污染更甚于自然环境污染

针对本报率先披露的《西安法门寺被指“舍利提款机”》一文以及与法门寺同属曲江系的财神景区借壳ST长信上市的是是非非,加上近日由普陀山将于两年内上市,而引发关于宗教场所能否上市的论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日前,搜狐焦点新闻、搜狐视频、舆传围观室再次将“抵制法门寺景区”公民联署行动发起人、《中国企业报》记者、中国企业报总编辑、著名舆情专家请到搜狐演播室,共同聚焦法门寺事件。

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法门寺被景区过度商业化”这件事说明,在我们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政策下,一些地区正在破坏性地开发文化资源,45年前,法门寺良卿法师为保护佛指舍利,在“红卫兵小将”面前自焚,如果45年后再为了经济发展而过度开发文化资源,所造成的文化环境污染比“文革”对文化的摧残更甚,比粗放式发展对自然环境污染危害更重。

李锦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概念,可以结合,但是得有界限的把握。“法门寺被指舍利提款机事件”更深的背景是寺庙上市。但是,企业上市和经济发展都要有界限。如果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把文化作为经济外衣,这不仅违背了文化本身的含义,也越过了界限。因为佛教是讲智慧和慈悲,戒贪,贪就是贪财,如果是少部分人占有了历史的资源、人类智慧的象征,去追求利益,这与佛教的文化是不相容,容易玷污了文化本身的含义,引起社会不满情绪,公众是不接受的。

李锦认为,去年以来,我们国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党和国家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的本意就是不再支持大量消耗国家资源、低成本的竞争、到处圈地、圈资源,那样会为国家发展带来很多后遗症。转变发展方式,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如果像当年的煤炭行业一样,都一窝蜂地投入到文化产业中来,利用这个契机,大量的圈地、像圈煤矿一样把大量文化资源圈进去,低门槛进来、低层次开发,这样对中华民族是一个新的灾难。这种灾难因为文化引起,和“文革”的破坏差不太多,那是愚昧。目前看,利用法门寺来发财,通俗一点说,是拿45年前的愚昧和45年后的技术利用文化发财,反映了我们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层次的低下。

李锦表示,企业的发展尤其走向文化产业,必须一开始就提出来一个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问题。如果说,各地都把寺院圈下来,低层次开发,这样对文化本身是一个玷污。作为媒体人,我们要站出来呼吁,保护我们民族和人类的文化资源,而不能追求一时的速度、快速发展。我们要及时维护国家的资源、维护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

作为新华社原记者,李锦曾经深入我国西藏地区工作过两年,他对于国家宗教政策也十分了解,据李锦介绍,法门寺佛指舍利是世界唯一的,是2200年前到这里来的。唐朝八代皇帝六次请舍利,那是非常庄严、神圣的。现在这样随便就请出来了,造成了两个不分———寺院真假不分、真和尚假和尚不分,文化得不到尊重,信仰与经济活动不分,搞经济活动的人做宗教的事情,这种现象就会造成文化污染。他指出,过去是以寺养寺,养活出家人的生活,现在外面的人借助它发财,是一群想发财的人利用了这个寺庙。

就有关宗教寺庙上市的话题,李锦表示,法门寺上市听了以后让人非常恼火。法门寺是佛家圣地,上市是敛财,让人对佛教教规、对文化不光会有误解,而且是亵渎。

同时作为多年研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专家,李锦也指出,企业上市首先法人治理结构要清楚,产权要明晰,法门寺法人代表主体难道是和尚?还是另外的人?第二,现在很多企业是把资本加上资源来上市,从银行贷来款,文化品牌加银行贷来的钱,最后放到利益集团自己口袋里,还也是一种虚拟经济,借土地不能生财了,于是借佛祖来生财,实际上还是虚拟经济,这不仅违背了上市的规则,也违背了佛教不求贪欲的文化教育的本质,这是不允许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