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中国食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中国食品报道
 

2012年7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因误会打碎这罐“女儿红”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赵璐

莫因误会打碎这罐“女儿红”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绍兴,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用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大量酿制黄酒,其用曲制酒、复式发酵酿造方法,堪称世界一绝。千百年来,无论是单纯的品酒、佐餐还是药用保健都备受人们青睐。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致癌”风波却将这个年产量仅百余万吨的酒类产业推向风口浪尖。

不久前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公布的一项样本测试结果中,包括古越龙山和塔牌的3款黄酒,致癌物质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每千克分别为0.2毫克至0.26毫克。对包括16款绍兴酒(包括花雕、女儿红、加饭酒、黄酒)、8款糯米酒及12款梅酒产品的检测报告中显示,绍兴酒样本的EC含量为每千克0.08毫克至0.26毫克;糯米酒样本为每千克0.07毫克;梅酒样本为每千克0.01毫克至0.15毫克。

据了解,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EC评估,将其由第2B组(“或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改为第2A组(“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

EC是什么?

氨基甲酸乙酯(Ethylcarbamate,EC)早在1943年就被证实为致癌物质。研究表明,对啮齿类动物,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多位点致癌物,可导致肺癌、淋巴癌、肝癌和皮肤癌等疾病,并且乙醇对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性有促进作用。目前氨基甲酸乙酯的污染,被认为是食品中继黄曲霉毒素之后的又一重要问题。

EC由自然发酵产生,广泛存在于酒类及其他发酵食品中。其存在由来已久,只是以前广大消费者并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各国学者就先后在蒸馏酒、白兰地、威士忌、酱油、酸乳酪和面包等发酵饮料和食品中检测到了氨基甲酸乙酯。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有关专家指出,鉴于一般市民从膳食摄入氨基甲酸乙酯量的情况,显示其对健康的影响不大。但长期饮用大量酒精饮品则不能排除因摄入较高量氨基甲酸乙酯而可能对健康构成风险。

黄酒安全吗?

专家表示,一般情况下,影响黄酒中EC含量主要是温度和酒龄两个因素。酿造温度越高,产生的EC越多;酿造时间越长,EC含量也会增加。酒中含有的氨基甲酸乙酯元素,不是生产中添加的作料,而是发酵过程中自然生成。目前,各国对酒类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标准不同。在欧盟,白兰地每千克氨基甲酸乙酯要求是低于0.4毫克,瑞士为1.0毫克,而在中国这个标准还没制定。按照报道中所言几种黄酒的EC含量每千克0.2毫克至0.26毫克,应该说远低于欧盟标准。

以水果白兰地为例,加拿大要求EC小于400微克/升,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上限规定分别是1000微克/升、800微克/升和1000微克/升。此次古越龙山等3款酒在香港检出的EC含量为200—260微克/升。针对此次检查结果,古越龙山在官网发表声明进行澄清:“不论是白酒还是黄酒,里面都含有可能致癌的氨基甲酸乙酯元素,但只要不超过标准,饮用就安全。古越龙山的黄酒每千克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远低于欧盟标准。”

尽管如此,“黄酒EC事件”显然给相关生产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面对我国黄酒等食品业目前的生产状况,有业内人士指出,针对传统的纯手工技艺的食品加工生产,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自检;另一方面,我国应积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及时地对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危险性评价。尤其在食品安全日益成为生产企业、行业乃至社会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的今天,相关方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严格为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生产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优质、健康食品,因为,这才是实现企业、行业和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王道。

黄酒中含有的多酚物质、类黑精、谷胱甘肽等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心血管病、抗癌、抗衰老等多种生理功能,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黄酒行业年产量从63.8万千升增至134.1万千升,希望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借这场风波加强对整个行业的监督和管理,让更多的人了解黄酒这项民族文化的瑰宝。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