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消费电子
 

2012年7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宁易购领衔电商平台变身

从广度到深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见习记者郭奎涛

从广度到深度苏宁易购领衔电商平台变身

继价格战、物流战之后,国内几大B2C电商巨头的竞争重点快速向开放平台转移。

7月5日,苏宁易购“开放平台战略发布暨2012供应商大会”在总部南京举行。至此,国内几大B2C电商巨头都已在开放平台领域亮相完毕。在此之前,亚马逊、京东商城开放平台先后上线,这还不包括以平台起家也是国内最大的B2C电商天猫商城。

比较上述电商的开放模式,《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国内B2C电商开放平台正在从开放的广度向开放深度转移。前者主要注重品类的拓展,后者更加注重从品类、物流、售后乃至融资的全方位的开放,苏宁易购副总裁李斌透露,其开放平台将会与供应商共享苏宁的上述资源。这也成为当前苏宁易购抢夺电商“第一宝座”的利器。

开放平台的较量

“今天到会的供应商有90%都是非电器的供应商,其中一半以上跟苏宁没有业务往来。”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在苏宁易购开放平台发布会上说。这也是苏宁易购第一次召开非电器类的招商大会。

其实,电商开放平台由来已久,苏宁易购的这次应该是“开了一趟末班车,希望赶上大集”。

亚马逊和当当网都以图书销售起家,近年来先后完成对百货平台的开放,亚马逊更是凭借全球供应链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号称“网络沃尔玛”。同样,凭借在3C网购市场的强势地位,京东商城开放平台在2010年上线,由于投入巨大,虽然保持了每年超过200%的增长速度,但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

当然,提到平台电商绕不开的还有天猫,其2011年的销售额高达900亿元,位居中国B2C商城之首。天猫自诞生之日起便是平台类电商,对绝大多数类型的供应商开放,只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和广告费。

李斌表示,做开放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苏宁的品牌价值和物流、仓储、数据分析等资源并为苏宁易购提供收入,也可使更多的供应商共享这些资源共同赢利,还能使消费者拥有更多、更有保障的产品选择和售后服务,这是三方共同需求的结果。对此,有电商分析师认为,“苏宁易购此次开放平台战略的发布是其‘去电器化’的重要表现,以期通过扩大规模完成今年300亿的销售目标”。

当然,转型开放式平台电商具有很大的竞争风险,首当其冲的即是物流及人力的高昂成本。京东的仓储物流投入巨大,尤其是人力成本上涨,巨额亏损很大程度即源于此。当当网由于仓储物流布局不尽完善,空有平台电商之名头却无平台电商之成绩。

为了开放平台,苏宁易购在物流方面也是煞费苦心。据悉,一个完善的四级物流体系已经提上日程,到2015年将完成70%—80%的建设,包括2—4个全国枢纽、10—12个区域拣选中心、60—70个城市配送中心、5000个以上的高密度社区网点,投入总额200亿元以上。7月6日晚间,苏宁电器公告其完成2011年非公开发行项目,共募集资金47亿元用于苏宁连锁店发展以及物流平台建设、信息平台升级等后台提升项目。

面对开放平台对电商的技术、资金、服务等苛刻要求和门槛,李斌一再强调,“开放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决心”。

广度跨越深度的革命

其实,电商的开放平台早已不再局限于从专业类电商转型综合类电商,进入2012年,以国美电器入驻当当网、腾讯QQ网购,全面接入支付宝为代表的电商联盟,以自建物流服务供应商为代表的“物流战”,都已经将这种开放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

孙为民透露,除“全品类共建”,苏宁易购的开放平台还具有“全平台开放”、“全网络共享”两大特征。其中,全平台包括信息平台、物流平台、资金平台等七大稀缺商业资源平台,全网络包括购物中心(类似于苏宁易购自提点)、网上商城和售后网点等线上线下全部网络,为供应商解决从采购、销售、库存、物流到售后的全面问题。

在苏宁易购之前,一直因为垄断和封闭饱受非议的腾讯电商系统也开始开放平台的探索,日前,支付宝已经实现了与QQ网购的全面对接。同时在获得快递经营牌照后,京东商城也宣布8月底将物流平台正式向第三方开放。

如果说京东和腾讯已经打开电商开放平台深度开放的大门,苏宁易购的全平台、全网络的开放无疑将这个大门打得更开,开启了开放平台的深度战役。业内人士认为,“苏宁易购此举,意在通过为合作伙伴获得更多的服务和资源,从而迅速做大做强自己的平台”。

在苏宁易购公布的七大共享平台中,资金平台是比较受供应商关注的焦点之一,共提出包括合同融资等4种为供应商解决资金难题的途径。多位供应商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资金平台对他们参与苏宁易购的开放平台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据悉,针对入驻的供应商,苏宁易购还第一个推行“免年费、免平台使用费、免保证金”的“三免”政策,供应商大会当天有80%的参会厂商现场签约或是达成合作意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