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2年7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行“放水”不如“建渠”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吴洁敏李榕

央行“放水”不如“建渠”

央行不足一个月二度降息,大家都叫好,加之此前“珠三角”金改方案、新36条实施细则逐步完善、央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似乎是想促进实体经济的大力发展。然而仅仅是“慷慨”地把大量的钱投向市场是否就能达到效果呢?笔者认为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未必能得到贷款,银行与其慷慨的“放水”不如“建渠”。

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此举距央行上次降息尚不足一个月。央行月内二度降息,且为非对称降息加上贷款利率下限进一步扩大,保增长的意图非常明显,通胀持续回落也为降息提供了条件。再度降息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表面上看似乎中小企业有救了,但细细思量,又不是那么回事。从当前国内信用贷款市场情况来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非是利率过高的问题,而是贷款可获得性容易程度问题。众所周知,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获得贷款、融得资金并非难事,难的是中小企业,而国家释放资金想要扶持的恰恰是中小企业。

“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中小企业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大型企业发展的摇篮、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中小企业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渴望得到金融之水,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很多已生活在死亡线边缘。此次央行减息,尽管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否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不确定的。因为低成本的资金有可能流入国有企业,流入金融权贵者手中。

究竟这笔被释放出的资金如何才能注入实体经济,如何更有效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最紧迫的问题。此前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发放信贷资金时,资金绝大部分被大型企业吸纳,中小企业根本得不到资金。上次降息都说是好消息,而中小企业确实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而以色列的农业“滴灌”技术为我国金融业资本在对接实体经济上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借鉴———与其“放水”不如“建渠”。

政策扶持的资金应由过去的“放水”转向建渠,为了避免金融之水总是往湿地里流,金融机构可以仿照水利工程的做法,把渡槽架起来,越过一道山梁,一直送到干涸的土地。给急需支持的中小企业创造环境,最大化资金利用效率。

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就好比急需灌溉的庄稼,而央行降息所释放的资金就是一项巨大的“金融水利工程”。如果把资金经很粗的“水管”漫灌一通,由于资金有限,得到资金的只会是位于前列的企业。但是在分别建渠供给下,根据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特点,经分别建渠向每个企业提供资金。那么既帮助企业能够方便地汲取资金,解决融资难困境,同时还可以在人工控制下针对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企制宜”,调节资金投放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供给资金的效用。

银行怎么“建渠”,自然有银行的办法。银行在揽储时可以说费尽心机、花样百出,各种各样的渠道都通向银行。只要银行真心想建这个金融“水利工程”,自然是水到渠成,就怕银行降息本来就不是为了中小企业,而是为了贪图自己的资金增值,那么中小企业便只能是望水兴叹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