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G05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G05深度
 

2012年7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探索中央企业市场化经营的正确道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李锦

努力探索中央企业市场化经营的正确道路

还有三个月,便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周年了。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中央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意义重大。

目标确定以后,道路选择便是最重要的主题。历史既不能走得太慢,也不能跳过某个阶段,不能忽左忽右,更不能发生颠覆性风险。努力探索中央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的重大历史使命。

本报此前发表宋志平与中国建材集团央企市营的经验(见本报5月22日《中国国资报道》第一版),是对央企市营内涵的展示,介绍了央企市营的主要观点并回答了国企与民企的关系。今天发表的国药集团的经验,是宋志平这个双料董事长在国药集团的改革发展的体会,以一条竖线展示央企市营的发展过程,展示这种做法与市场的联系,是对央企市营经验的发展,也是对央企市营道路的深入报道。

显然,“央企市营”道路是一条经验性道路,是通过总结中央企业发展市场经济实践经验而找到的道路。

“央企市营”道路是一条规律性道路,是通过揭示事物间内在联系而找出发展规律的道路。

国药集团近年来的发展道路,大体上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运营,第二阶段是联合重组,第三阶段是集成创新。这三个阶段都烙有鲜明的市场经济印记,是在资源配置与资本增值上做文章,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便是以市场为手段来配置资源。

一是靠资本市场运营,因为国药是充分竞争领域的央企,国家不能给很多资本金。他们除了内部重组之外,还通过产权市场、资本市场进行无缝衔接,引进了包括上海复星这样的民营企业,使得国资委关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央企用有限的国家资本金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进行发展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

二是通过联合重组,把我国医药方面的存量资源组织起来,再进行优化配置。针对中国医药市场的“高速增长”和“高度分散”的特点,进行结构性调整,彻底改变“散、乱、弱、小”的局面。

联合重组曾经是有争议的话题。按照经典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的成长关注的是内生式成长方式,如何让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而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企业的成长应该更关注如何有效配置环境中的资源,关注资源的集成能力和优化能力,即从关注于企业自生式增量到关注于联合重组众多企业的存量而形成的企业聚集增量和综合价值的提升。这是人类市场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最大馈赠,然而只有敢于“窃”得人类文明之火的人才有能力接受这份馈赠。

三是通过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在行业的共性、前瞻性、关键性的技术领域是引领者,我国50%的化学药的配方和工艺都来自于国药集团。但即便如此,医药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他们下大功夫进行集成创新,把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集成在一起,把不同的技术要素、不同的技术思路集成到一起。央企市营道路的最终着力点正是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自强之路。

宋志平带领国药快速成长的故事,使得央企市营经验再次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我们在国药集团的华丽转身时,看到了宋志平央企市营的再次升华,也是央企市营经验强大推力发射的又一颗“卫星”。

中国建材集团由小变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大体上也呈现三个阶段。第一步是选择生根大行业的战略思路,从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业的企业转做综合性的大建材集团;采用双重上市的方式,把国内A股上市公司和有效有利润的资产打包在香港上市,增加了一次融资机会,这是第二步;选择以联合重组的方式开展水泥业务,这是第三步;提出“大建材”战略,围绕主业实施有限相关业务经营,构筑业务组合力,是第四步;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的“三新”战略,用集成创新的方式快速进入新兴产业领域,这是第五步。

研究中国建材2002年以来的10年五大步,不难发现一个中央企业快速成长的逻辑,先是做好主业,然后按照做大、做强、做优顺序,体现着一种步步递进的逻辑关系。

企业就像一棵小树,在不同的阶段经历不同的成长:先立主干,再长高,以求得阳光和雨露,再长粗,增加抵抗风雨的能力,最后达到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中央企业从做好主业抓起到做大、做强、做优的成长过程,正符合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逻辑。国资委王勇主任对中央企业提出的“十二五”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对中央企业深刻理解后的正确抉择。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正是国资委期待的成长路径,也难怪这两个企业被认为是国资委系统成长状态最好的单位。

显然,一种道路是否正确,是由其结果来检验的。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从今天发表的访谈中可以看到,国药集团的贡献有一个三重同心圆,这显然是中央企业的三重使命。其核心圆是企业自身的责任,走上持续高速增长之路;外围是引领国家产业加快转型发展和调整结构;最外层是社会责任。这就告诉我们,国药发展道路遵循着三个规律,这就是企业快速稳健发展的规律,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当然,国药集团央企市营经验更引人注目在于联合重组。这是一场真正的市场型的经营活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规模问题,解决企业的效益问题,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我国医药行业几乎和钢铁水泥行业一样,在原料药制造业中严重过剩,维生素和抗菌素药物严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在分销和流通方面有上万家小药商充斥于市,无法保证供应和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长如果继续沿用靠增量发展的老路肯定不行,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国策要求,也无法突破资源、环境和安全的瓶颈。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选择联合重组的规模扩张方式,符合国家政策和自身发展的规律,不仅优化了存量,增加了产业集中度,促进了市场健康化发展,还把一些自然的、技术的、人才的、资金的资源在市场上进行一次大洗牌式的重组。这不仅是一次产业结构调整,而且是一次深层次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这种做法在一个行业范围全面进行市场经济式的资源调整,为整个行业迅速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允许一定的管理偏差幅度。然而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几乎是无偏差运行,无颠覆性风险的运行。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建材、国药集团央企市营道路是一条成功之路。经过10年的上下求索,央企市营现象已经转变为央企市营经验,一条道路,乃至一种思想理念。

理念的创新,是最大的创新,是推动历史进步最为强大的力量。

一个时代的经济变迁,总要形成一种思想理念。马克思说:“生产只是一种抽象。”决定生产的要素,是一个时代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中国建材、国药集团探索出来的央企市营道路正在成为一种思想理念,央企市营理念正在成为决定生产的要素。

一个时代的经济变迁,总要形成发展战略的总括。而这种总括,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标志。对央企市营概括的意义在于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形成发展中的新条件,应对发展中的新变化,揭示发展中的新矛盾,让发展更接近市场经济的本质。

宋志平通过中国建材、国药集团探索形成的央企市营道路,意义在于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央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的实施,使得中央企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迈近,同时形成中央企业崭新的发展理念。

一个优秀的企业负责人,既要是领导者,也应该是思想家。中国建材、国药集团这些年快速稳定的成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宋志平不同寻常的学习、实践和探索精神。宋志平同时掌舵两家大型央企,两家企业都成为国资委充分竞争领域中快速成长的典范。其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宋志平说得很简单,中国建材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诀窍,我们只是发现了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有人说,我早想到了,也有人说我早说过了,但是都没有去做。中国建材做水泥既想到,也说到,也做到,最重要的是做成了。

“发现了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这就是最重要的经验,央企市营道路就是一条规律性道路。在对“央企市营”道路进行经验总结过程中,宋志平逐步认识和把握这一道路的内在本质与规律,使“央企市营”道路由经验性道路升华为规律性道路,再升华为一种思想理念。

曾几何时,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也经历过进入市场时的阵痛。他们在落后的历史位置和混乱状态中既存在严酷的后发劣势,又蕴含难得的后发优势。是否既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种后发现代化的落后状态所要求的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又能准确把握这种落后历史位置所提供的实现赶超型发展的选择机会和空间,也是对企业家能力与潜质的考察。“央企市营”道路就是在这种机会和空间中冒出来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鲁迅先生说得好: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央企市营”道路破解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巩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历史难题”,完成了中央企业自身转型的蜕变。

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我国完成复兴大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也是历史交给中央企业的伟大使命。当我们看到医药集团按照央企市营的观念,走得这么快捷,这么成功,这又向世人说明了事实,中央企业市场化道路是成功的,而且是可以复制和推而广之的。中国建材差不多用了10年时间,营业收入从20亿跃升到超过2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国药集团3年时间营业收入从400亿元跃升到1250亿元,今年预计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元,也将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这两家企业,用很短时间成就了别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成就的愿望。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建材、医药集团的“央企市营”经验是中央企业的创造,是国资委的创造,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成功杰作。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过程中,央企的领导者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从抽象到具体,终于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央企市营”的中央企业市场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打动中国业界的“央企市营故事”之所以总有新意,备受关注的“央企市营传奇”之所以不断持续,奥秘正在于宋志平能够审时度势把握大局,以充满决断力、充满创造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大纲”,保证全篇撰写的精彩情节,不断把故事引向深入。在过去的四年,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世界范围时局的动荡,都未能影响中国建材的平稳前行,宋志平新写出国药集团篇章,他在继续发力,“央企市营故事”的情节依然精彩可期。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我们高兴地看到,更多的中央企业正在乘着央企市营的潮流,扬帆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美好前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