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2年7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目前,因融资、市场、产业调整等各方面因素,困境企业、濒危企业越来越频繁地现于公众视野。通过重组或重整的方式挽救经营前景向好的上市公司成为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重头戏。

*ST企业寄望重整求生

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正式出台,恢复上市门槛“抬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正式出台,恢复上市门槛“抬高”*ST企业寄望重整求生

6月28日,沪、深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完善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即《关于完善上交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方案的通知》和《深交所完善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方案》,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方案将退市指标中的净资产、营收指标的退市期间都进行了调整,同时方案还将恢复上市的标准进一步收紧并明确重新上市条件。在“新老划断”的问题上,净资产、营收、审计意见3项新增指标计算将不溯及以往数据。

分析人士认为,新的退市制度在规定上比较先进,同国际惯例基本接轨,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给上市公司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因融资、市场、产业调整等各方面因素,使得困境企业、濒危企业越来越多,让具有内在价值的上市公司免遭退市风险,已成为企业、所在地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应对退市新规的迫在眉睫、首当其冲的目标。

新政留出3年缓冲期

根据此次沪深交易所出台的退市办法,上市公司最近一年年末净资产为负数的,对其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最近三年年末净资产均为负数的,其股票应终止上市;上市公司最近一年营业收入均低于1000万元的,对其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均低于1000万元的,其股票应终止上市。

在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触及净资产、营业收入和审计标准时,不追溯计算以前年度数据,以公司2012年的年报数据为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年报数据。这意味着在上述退市标准上,三年之内并不会出现因此而遭到退市的上市公司,但分析人士认为,A股市场目前一些ST类的垃圾公司长期以来资不抵债,如果不能及时完成重组,三年之后仍有可能首度尝试上述三项新退市标准。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有24家上市公司当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其中连续两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达到了20家;42家上市公司2011年末的每股净资产为负,其中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的就达到了35家,全部为ST类企业。

困境公司出路:重组重整

目前,因融资、市场、产业调整等各方面因素,困境企业、濒危企业越来越频繁地现于公众视野。通过重组或重整的方式挽救经营前景向好的上市公司成为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重头戏。

北大PE投资联盟困境企业救治基金委员会主任、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破产重组部资深合伙人郑志斌表示,挽救陷于困境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重组。亦称法庭外重组,是债权人、债务人公司及其股东在法庭外的协商解决程序,性质等同于民事合同,法院一般不会主动介入其间。二是重整。也称外科手术式重组或法庭内重组,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司法权干预相结合的产物。

瑞盘投资总经理马际,也是北大PE投资联盟困境企业救治基金委员会执行主任,他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困境重整(特别是困境上市公司的重整)的业务在国内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领域,在未来将成为市场的永恒主题。

北大PE投资联盟困境企业救治基金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婷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困境公司经过重整免于退市或者破产并重拾竞争力的案例并不鲜见,显示了某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上市公司的内生动力。

*ST北生(广西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重整案例颇具代表性。*ST北生2006年以来陷入极为严重的债务危机,面临退市及破产清算风险。公司2006年度、2007年度连续两年亏损,股票自2008年5月起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截至重整前,像其他绩差上市公司一样,公司面临资金链彻底断裂,主要经营性资产均被查封冻结,生产经营无法维持的危险局面,而原董事长缺位,主要负责人均已离职,董事会已不能正常履行职责,公司保牌形势异常严峻。

为挽救上市公司,避免暂停上市及破产清算风险,在当地政府及法院的推动下,*ST北生选择了重整,以期在短时间内化解债务危机和积聚的金融风险。由于重整方案的切实可行及各项工作严守法定程序,*ST北生从2008年11月27日得到北海中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其进行破产重整的申请,直到同年12月30日重整计划得到北海中院最终裁定,仅用33天(其中工作日只有23个),创下了中国上市公司完成重整速度最快的纪录。

马际表示,根据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预测,在未来的至少一年内,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将不会有明显的改善迹象,而微观经济环境可能会更加复杂多变,相当多的企业生存环境将会面临重大挑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