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G07能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G07能源
 

2012年6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精品工程助力企业发展———访贵州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总经理孙洪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瑶

打造精品工程助力企业发展———访贵州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总经理孙洪力

电建一公司总经理孙洪力(右三)陪同贵州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杨晋柏在施工现场检查工作

贵州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快能源通道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坚强电网,并提出2015年贵州电力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的目标。电源点建设将迎来建设高峰,这对于火电施工企业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记者采访了孙洪力总经理。

打造精品赢得良好口碑

他说,作为具有50余年传统火电工程建设施工优势、具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核准的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贵州电建一公司,现在又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成员企业这样一个崭新的身份,在长期激烈的电力建设市场竞争中打造很多精品工程,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从2000年开工的“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时期,贵州电建一公司用五年时间创造了过去五十年没有创造的业绩,建成投产燃煤火力发电机组逾千万千瓦,建设周期一台比一台短,工程质量一台比一台优。其中,纳雍一电厂4×30万千瓦机组工程荣获了“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等多项荣誉。

他接着说,2011年5月23日6时46分,兴义电厂2×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1机顺利通过168小时连续满负荷试运行,各项技术指标优良,正式投入试生产。这是贵州首台高参数、低能耗的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它的建成再次充分展示了贵州电建一公司善于攻坚克难,不断求索创新的综合实力。兴义电厂一期工程建设2台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装置),工程总投资约50.4亿元,一期工程建成后年用煤约300万吨,预计年发电量约80亿度,年创产值约23亿元,年创税收约3亿元。它不仅满足贵州、广西两省在当前严重缺电形势下的电力供应需求,也将为“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的节能减排做出新的示范性贡献。

抓住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他说,贵州电建一公司抓住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机遇,作为贵州火电建设的主力军,将在集团公司“大集团、大品牌、大市场”的战略引领下,切实研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按照“依托主业,多元发展”的思路,突出重点,超前谋划,继续打造电源点建设的精品,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企业,不断提升行业品牌的价值,为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勇担责任。

在孙洪力看来,目前,贵州电建一公司承担建设施工任务的电源点项目有盘县电厂2×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塘寨电厂2×60万千瓦、福泉电厂2×60万千瓦、松桃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工程施工正在按业主节点工期稳步推进。

盘县电厂2×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是国家“上大压小”改建工程。贵州电建一公司承接了#1机组热力系统、燃油供应系统、煤气掺烧系统、除灰系统、输煤系统、电气系统、热控系统等主体安装工程及输煤、水工等改建工程等。面对现场的“零场地”施工,图纸、设备、材料到货严重滞后,为确保工程施工管理和经营受控,及时出台各项经营管理办法,对内部安装工程实行合同管理,推行人、材、机全面的计件承包等科学管理。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创新施工,截止到2012年5月底,盘县电厂#1机锅炉钢结构安装保质保量高效地完成各项指标任务。

塘寨电厂新建2×60万千瓦机组工程,主要由五家施工单位承担施工建设任务,电建一公司承担燃料供应系统、脱硫系统、灰场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任务。该项目燃料供应系统,包括输煤栈桥钢结构全部安装完成。目前,塘寨电厂项目正在抢抓脱硫#1、#2机设备安装。其中,#1机公共部分设备安装全部完成,#2机脱硫正进行氧化风机、增压风机安装以及烟道吊装,安装工作整体进入收尾阶段。

福泉电厂2×60万千瓦机组项目是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是“西电东送”的第三批火电项目,是国电凯里发电厂4×12.5万千瓦机组“上大压小”异地改建工程。该项目同步建设脱硫、脱硝系统工程。截止到5月31日,贵州电建一公司承担的C标段工程三个里程碑建设:烟囱、#1、#2冷却塔施工已按计划提前施工完成,灰场现正进入紧张施工阶段。随着项目施工的稳步迈进,贵州电建一公司正在全力以赴投入到烟囱烟道设备的安装以及#1、#2机脱硫建筑施工中。

他最后说,贵州电建一公司现正在为“西电东送”建设又一轮建设高峰做好准备,积极投身到贵州“西电东送”后续电源点建设大潮中。这些项目有六枝、织金、安顺三期、清江等一批大型坑口新建电厂,贵州电建一公司一旦获得承建权,将力保优质高效建成,为贵州能源基地建设和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