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G03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G03深度
 

2012年6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周国企网络舆情(2012年6月19日—6月25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一周国企网络舆情(2012年6月19日—6月25日)

部分高铁被查出发票违规超8亿元遭热议

事件概述:审计署《关于99个利用国外贷援款项目2010年度财务收支及项目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6月19日发布,铁道部组织建设的部分高铁项目资金违规问题被曝光。据审计结果公告披露,多个高铁项目仅出入账票不合规或无发票入账或假发票入账一项就涉及资金超8亿元。

网络舆情:自温州动车事故后,高铁项目建设一直是网民关注的焦点。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布后,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热议。网友意见主要集中在对铁道部的批评、对审计署工作的肯定以及对后续处理上。不少网友表达了对违规发票事件的批评和质疑。浙江嘉兴的网友“熟透的傻瓜”在微博上说:“真神奇,能这么做账,作为一名财务人员表示无语!”网友则调侃说,“违规不是新闻,哪天不违规了才是新闻。”还有网友表达了对审计署工作的肯定。上海网友“水土恩情潘”留言说:“又查到了!审计署工作不错!”还有不少网友表达了对事件后续处理的关心。网友“伙头爸B华头”留言:“查出违规8亿那下文呢?老百姓关心的是下文。”网友“助威6265”追问说:“责任由谁负?得到了怎样的处理?”广州网友“只是忽然想起你”质疑道:“查出了又咋?又不会问责。”

点评:违规发票的时间近年来在国内不少行业和领域屡禁不止,且有花样翻新的趋势。高铁项目建设本应成为这方面的表率,却也不幸牵扯其中,严重破坏了国有企业的品牌形象。更让人遗憾的是,在审计署公布审计结果后,相关高铁项目建设方既没有出来做任何的回应,也没有就网友质疑的事情处理办法和结果给出一个交代。网络时代,对舆情的忽视极容易造成对企业形象的二次伤害,但愿能早日看到相关项目方乃至更高主管部门的回应。

能源领域民资“新36条”实施细则被批评无新意、操作性差

事件概述:国家能源局6月20日在官网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扩大能源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提出,“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项目,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以外,均向民间资本开放。”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项目建设和运营、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和炼油产业、参与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电力建设,在新能源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网络舆情:随着6月底最后期限的来临,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尚未出台吸引和鼓励民资实施细则的相关部委身上。国家能源局出台的相关实施细则自然颇为引人注意。意见出台后,不少网友表示了欢迎,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该实施意见没有什么新意,可操作性不强。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收益、产权、公平竞争”三大根本性问题,在这次的实施意见中没有触及。还有网友质疑实施意见虽然从国家角度表示支持民企与国企合作,但是和谁合作,怎么合作,主动权还是在三大石油公司手里,民企可供操作的细则还是没有。北京青联委员刘绍坚在微博上坦言:“最近,多个部门相继出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的政策文件。我真希望过两年回头看,到底有多少实质性内容。评价标准很简单,到底有多少民间资本进入到这些领域。从资本逐利的角度看,只要有利可图,民间资本肯定会进入。无法进入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没钱赚,二是有钱赚但不让你进去赚。”

点评:近两个月以来,各部委密集出台的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实施细则,一方面让人们看到了中央政府层面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的意愿和决心;另一方面则由于细则不“细”,坊间大多认为不少细则的规定都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够的局限,能源领域实施细则亦是如此。我们认为,此次细则的出台,更大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表态。真正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还需制定更为详细可行的操作性规则。

钢铁石化业财务费用大涨被指沦落为银行业打工

事件概述:《经济观察报》6月21日报道称:今年1—4月份全国7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仅为11亿元。而这些钢厂同期的贷款利率、“贷款顾问费”、水利建设基金等各种财务费用总额,财务费用同比上涨了将近40%。今年3月份,国有石化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10%,销售利润率为3.21%,财务费用则同比大幅上涨了34.69%。银行业高利差、乱收费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网络舆情:坊间对银行业高利差、乱收费的指责已非一日。每次媒体的相关报道都能形成一股小的舆论旋风。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表达对银行业高利润现状的不满,这一次也没有例外。贵州铜仁的网友“携法大”坦言:“累死累活,不如银行一拨。”网友“snowsfly92”则调侃道:“额……银行一直是大爷!”除了对银行业的指责外,一些网友还表达了对企业生存现状的担忧。网友“朱长捷”在微博上留言:“中国企业生活之困难可见一斑。”广东深圳的网友则由国企财务成本的上升想到了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他质疑说:“谁替民营企业减负?———大部分就业在中小民企。”

点评:银行业的高利润早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人们对其批评亦非三日两日,但是银行业高利差、乱收费的冲动好像从来就没有停止。在央行6月8日宣布“非对称降息”后,似乎变得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了。坦率说,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获得的得天独厚政策优势,并非其超强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作为国有企业,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稳增长成为更重要目标的情境下,银行业尤其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和担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