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商业·管理
 

2012年6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乱收费:口诛笔伐声不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汪大伟

银行乱收费:口诛笔伐声不断

2012年对于银行业而言,可谓“多事之秋。”

一方面,舆论对银行业高利润口诛笔伐之声不断;另一方面,银行业乱收费问题又饱受诟病。

据统计,不到10年时间里,银行收费项目从300多种到目前列出的3000种。令消费者“瞠目结舌”。如此多的收费项目备受公众诟病,也极大地影响了银行业的社会公众形象。金融业集体反思的历史时刻应该到来了。

银行对多项基础服务巧立名目收费

高调“暴利”一直挑战公众极限。

2011年,12家国内上市银行年报显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银行业的普遍现象,其增速创近年来新高。2012年4月份,多家银行公布的2012年一季度报最引人注目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大幅增长”。

从近期不被消费者接受的收费内容问题看,大多为:“信用卡百元欠费过十几日变千元”;“打印96页对账单收费4200元”;“同种服务收费相差数倍”等新问题。

一边是银行好得不好意思说的暴利,一边在高利差保护的利润下,依然对多项基础服务巧立名目进行收费,引起了公众的热议。

监管看似很严,但事实上,银行基本是“无动于衷”。

针对像著名理财师、东方华尔总裁刘彦斌“我接触的银行比较多,对银行比较了解,我要为银行说句公道话:银行赚的是辛苦钱、服务收费是合理的、银行工资并不高!让大家了解真相”的观点,微博典型观点是:新浪财经:《三部委整治银行乱收费草案被指避重就轻》。近日,三部委共同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专家指出,意见稿实际上是对银行服务收费实行“报备制”而非“审批制”,监管力度过小,而所谓明码标价反倒为银行收费合法化提供依据。

事实上,银行有“定价自主权”,导致“收费随意”出现。

2003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将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本应由政府部门决定的银行服务定价权部分下放至银行总行,使得其在收费项目定价上大行其道。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清理银行乱收费行动,但层出不穷的收费项目依然让人眼花缭乱。

将近10年过去了,北京律师董正伟和陈东向国家发改委提交反垄断举报信。他们认为:由于六大国有银行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有许多相同之处,属于典型的有组织的协同价格垄断协议行为。要求发改委对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和邮储银行的相同收费项目和标准开展反垄断执法,责令停止违法收费行为,并依据《反垄断法》处以上一年度营业额10%以下罚款。

专家们研究了很多关于六大银行价格垄断案例后认为“银行乱收费根在考核不科学”。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一次银监系统内部会议上,尚福林认为:对于银行业不合理收费和附加条件问题,要严格依法依规启动处罚问责程序,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下不为例、绝不放松处罚、绝不宽容迁就。在谈及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阻碍时,温总理直言应“打破垄断”,并强调称,几家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直接加大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难度。为解决这个难题,温总理表示中央已经统一了“打破垄断”的思想。

新闻报道显示银行没把消费者权利当回事

收费之多和告之不真诚,惹怒公众信任极限。

其实,各大银行都有“措施”出台,但“落实不到位”。从媒体报道反映看,仅价目公示一项,即暴露出查询不便等诸多问题。消费者抱怨最多的问题是“银行的做法仅是应对监管检查,根本没有把消费者权利当回事”。

分析“银行乱收费”相关新闻发布及转载量发现,多起新闻事件在引发和引导舆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1月份媒体指出,2011年银行业实现了利润的强劲增长,但是,银行开征的短信通知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名目繁多的新增收费让广大储户防不胜防之后,公众一再看到银行高管“落马”以及银行垄断的事实。尽管媒体也报道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全国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商业银行乱收费将成为2012年中国价格主管部门专项整治的重点对象”,但事实上“见效甚微”。

2012年2月9日,银监会发布《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2月底公示“七不准”的贷款管理规定,重点对存贷款和服务收费两大领域存在的问题逐项排查;2月10日,银监会、央行、发改委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要求银行业必须于3月底前公布服务收费价目和举报投诉电话。从4月1日起,一律按公布的价目执行收费;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建议,尽快清理商业银行针对银行消费服务的收费项目,健全商业银行收费项目出台的机制与程序;3月份,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开展银行乱收费大检查;4月初,温家宝总理直言应“打破垄断”,并强调称“几家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直接加大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难度”。为解决这个难题,温总理表示中央已经统一了“打破垄断”的思想。

社会上一致的意见是“清理银行乱收费须打破垄断”。正如《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银行收费越来越多,助推了银行的暴利,更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归根到底,还是其垄断地位使然。清理银行乱收费、遏制银行暴利,必须打破垄断。

七成网友“曾遭遇乱收费”希望公开立法

舆情监测,5月2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了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撰写的文章《商业银行乱收费问题探析》,结论是:收费缺乏自律、行业监管缺位、百姓反映强烈,银行业不合理行规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

某知名财经网站推出的在线调查显示,73.7%的网友表示遭遇过银行乱收费;18.03%的网友表示对此问题不太关心;8.20%的网友表示至今未遭遇银行乱收费。1/3的网友呼吁“应公开立法,从根本上遏制银行乱收费”。

面对消费者对银行乱收费的抱怨,银行从业人员却有自己的看法:“银行收费只是沿用国际惯例,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全部收益的80%来自中间业务。而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7%。”

网民认为,“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让银行收费行为更加合理和透明;有网民建议“应从重建制度和改革入手,明确银行乱收费将承担的法律代价,推进银行业更充分的竞争”。

解读舆情发现:一,今年上半年,关于银行乱收费、服务质量差的报道受到媒体和公众的重点关注。二,由于银行机构直接面向公众,其经营水平与消费者期待之间存在落差,银行高收费与差服务不仅成为媒体和公众眼中的“刻板印象”,还引起公众对银行业的高利润、高薪水、高姿态的质疑。三,银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舆情敏感程度较高,舆情形成的速度极快。

分析还发现,一篇报道、一条微博都可能引起网民的围观,导致舆情事件的发生。由于典型案例不断地被媒体和公众“翻旧账”,部分舆情事件看似“平息”了,但是随时都会因为新的由头而再次爆发。

专家提示:金融企业应该重视声誉,这是企业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银行在社会本身受关注度就高于其他行业和企业,但是悖论是“自身对舆论监督的风险较低”。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新闻媒体对银行的批评和监督在每个时间段里都较为密集。策划:中国企业研究院中国企业舆情联盟数据提供:优讯时代(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