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中国食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中国食品报道
 

2012年6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品餐饮行业红黑榜

来源:中国企业报  

食品餐饮行业红黑榜

红榜1、制售不安全食品消费者可主张十倍赔偿

新闻:中国食品新闻网讯:前不久,最高法出台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加强民事审判切实保障民生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对经营者设置消费陷阱,利诱、误导消费者,或者利用霸王条款坑害消费者的行为严加制裁,提高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辐射效应。此外,最高法制定相关司法解释,正确划分法律关系界限。

据悉,近年来,地方各级法院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部分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审理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采取多种形式方便消费者诉讼。

各级人民法院严格依法办案,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对消费者因经营者违法行为遭受损失而主张双倍赔偿的,依法予以支持。对经营者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对消费者作出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认定该合同内容无效。对于经营者制售不安全食品,消费者主张10倍经济赔偿的,依法予以支持。

点评:消费者维权难的问题由来已久,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抗争从一开始天平就向企业这方倾斜。为保经济的发展、促进税收和GDP的增长,官员们竟为这些无良商人保驾护航。得来的是官员们满面春风的笑容,失去的则是我党的执政根基。执政为民,为老百姓着想的政策一定会换回百姓的掌声!

2、有机食品都配“电子身份证”

新闻: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称,自今年7月1日起,所有的有机食品上市时,最小的独立包装上除了贴有机认证标签、认证单位等之外,还要贴有机追溯码,消费者可登录国家认监委网站查询有机码真伪,并对产品产地进行追溯。

修订后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其实从3月1日就开始实施了,不过7月1日之前,允许旧版的认证标识继续使用,7月1日之后,就必须使用新标识了。

新标识中的有机码,相当于有机产品的“电子身份证”,消费者登录国家认监委网站“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输入有机码就能查询其真伪。监管部门也可根据有机码,追溯该产品从产地到销售商的所有环节信息,从而提高有机产品的监管力度。市质监局即将对新有机标识开展检查工作,保证新规实施。

点评: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刺激社会神经,公众希望找到安全、健康、可信赖的食品及其加工制品。由此众多资本纷纷将目光集中到有机农业。然而,目前有机产品市场鱼目混珠、杂乱无章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不过,从下个月起消费者对有机食品开始有迹可循。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有的企业则会因“有机新国标”的出台而直接被淘汰出局。

3、燕窝亚硝酸盐限量标准诞生

新闻:新华网讯:问题“血燕”风波催生食用燕窝亚硝酸盐临时限量标准。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专家联合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我国卫生部近日作出规定:生产经营和进口食用燕窝,其亚硝酸盐应当小于等于30毫克/千克,相当于肉制品允许的残留限量。

卫生部公布了这一临时限量标准同时规定:对使用食用燕窝加工燕窝制品的,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使用符合以上规定的食用燕窝原料,亚硝酸盐含量按照燕窝制品中食用燕窝的比例进行折算。

卫生部同时强调:燕窝生产加工不得添加亚硝酸盐。添加亚硝酸盐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予以严惩。

据卫生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天然燕窝中含有亚硝酸盐,含量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燕子唾液中天然存在亚硝酸盐、引燕屋或洞穴环境中的氨浓度、鸟粪污染燕窝等。由于亚硝酸盐易溶于水,采用浸泡和清洗等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燕窝亚硝酸盐含量,使食用燕窝的亚硝酸盐仅为微量。

点评:价格令人咋舌的燕窝原来同样也良莠不齐,许多假冒伪劣的产品不仅不会起到增加营养,提高健康水平的功效,反而会极大地损伤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真可谓“花钱买罪受”。国家有关部门应更快更好地颁布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为百姓创造一个安全、放心、透明的饮食环境。

黑榜1、五芳斋粽子现大量霉变

新闻:《东方早报》讯:端午期间,粽子热销。市民瞿先生近日为单位购买了3000多只“五芳斋”粽子,竟发现其中部分已经发霉。6月12日,瞿先生直接联系五芳斋嘉兴总部订了共计109份粽子,每份包括20个中肉粽和10个豆沙粽。瞿先生说,早上8点半左右,他们的货就运来了,他和单位几名工作人员把粽子放到凉爽的地方保存,并打开袋子通风。他说:“一部分粽子是送给员工的,另一部分送给客户。”当天下午4点,一个客户就打来电话说,豆沙粽已经发霉了。此外,还有一名员工在食用之后出现了腹泻状况。而就在去年5月份,南京市民骆先生购买了“五芳斋”速冻一口鲜肉粽,结果怀孕的妻子吃下去后发生腹泻进而流产。经查,五芳斋承认在由南京分公司冷库配送到各销售网点的过程中,未按要求采取冷链配送,而选择了常温车辆配送,导致问题发生。“生产、流通、仓储等环节都有可能导致粽子发霉,还与气温有关。”一位食品经销业内人士表示,温度一高,对熟粽的影响比较大,容易加速粽子变霉。

点评:在气温较高的夏季,选择用常温车辆配送易霉变食物,这样低级的“失误”为何屡屡发生在我们食品企业的身上?!这样的企业不能简单地用麻痹大意来搪塞消费者,这样的企业根本就没有顾及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根本没有把产品的质量问题摆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这样无良、无知、无德的食品企业应尽早淘汰出食品业,还食品业一个健康的未来。

2、青岛啤酒里长出“黑木耳”

新闻:《绍兴县报》讯:6月18日晚饭时,邵女士一家开了两瓶啤酒,第一瓶喝完后,第二瓶倒了一碗给其母亲。在饮用了一点后,邵女士突然发现母亲碗里的啤酒颜色不对,呈现橘红色。“我赶紧让母亲停止饮用。”邵女士说,经她一提醒,家人也觉得奇怪,随后一起查看了啤酒瓶,结果发现里面长了“黑木耳”。记者在邵女士家看到,啤酒是青岛啤酒的品牌,从瓶口望下去,所剩的大半瓶啤酒中,漂浮着像黑木耳一样的一整块异物。“这瓶啤酒是从村里的小卖部买来的,也是由正规供应商供货的。”邵女士说。

邵女士拨打了青岛啤酒的售后服务电话,对方表示两天内给予答复。19日,青岛啤酒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表示愿意“以一赔十”,随后“他说出现我这样的问题很少,让我可以去买彩票了。”邵女士表示,这样的话让人觉得对方一点道歉的意思也没有。

点评:售后人员的戏谑之言,犹如一根根针芒刺入消费者的内心。从中我们看不到一丝丝悔恨之意,如此这般的售后真的让人很“受伤”,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言语竟然出自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头号啤酒品牌企业!食品的追溯体系应更快更好的提出、发布、实施。不要让消费者总是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3、美廉美问题烤鸭菌落超标5—10倍

新闻:《北京商报》讯:北京市工商局近日发布的食品下架名单中,4款有质量问题的烤鸭再次被政府部门曝光,此次售卖的地点,从之前多为不正规的小商贩变为“美廉美”、“华润万家”等知名大卖场。据了解,此次华润万家东直门店出售的北京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800克/袋雨润牌老北京烤鸭、美廉美安外超市出售的北京大东老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000克/袋大东老曹牌烤鸭均被查出菌落实测值均超出标准值5—10倍之多。据公开资料显示,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其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食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人如果进食菌落总数超标的食品,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工商人员已责令这些问题烤鸭全部下架。

点评:从全聚德到美廉美,烤鸭曾经风靡全球的中国代表美食一时间名声扫地。商人的贪婪、检验部门的玩忽职守、监管部门间的互相扯皮基本上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罪魁祸首!为烤鸭正名,不要让驰名海外的中华美食成为“问题美食”!

4、武汉味千拉面馆吃出20只虫

新闻:荆楚网讯:近日,市民杨女士到汉口中山大道的一家味千拉面馆进餐,竟发现碗里有约20只小虫子。杨女士介绍,当日下午1时许,她进店点了一碗猪软骨拉面,刚吃了几口,突然发现面条上有两个小黑点,定睛一看,竟是两只小虫子。她赶紧叫来服务员查看,服务员称是“蒜头酥”。随后,她用筷子在碗里搅动了几下,发现了更多的虫子。她将虫子一只只摆到一片菜叶上,竟摆了约20只。记者跟随江汉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发现,在该拉面店洗菜车间,不少小虫子乱飞。一旁,洗完的菜品随意摆放在洗菜台上,而未摆放到储存设备中。据江汉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鉴于该店卫生管理存在漏洞,将对该店处以罚款,并责令其整改。

点评:这样为消费者“加菜”可能是消费者最不愿意的方式。作为内地顶尖的快捷食品餐饮企业居然能在如此卫生极差的环境内加工操作,监管部门也是在消费者投诉后才“及时”的赶到予以处理,多么令人无助的画面。

5、西安蜂蜜1/4勾兑糖类物质

新闻:西部网讯:近日,西安市工商局公布今年一季度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抽样检验结果,其中有8个批次抽检不合格,蜂蜜质量令人担忧。抽检结果显示:蜂蜜质量有所好转。本次抽检了20个批次蜂蜜,5个批次不合格,其中4个批次蜂蜜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低于标准要求,1个批次蜂蜜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低于标准要求并且蔗糖含量大于标准要求。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指标偏低表明蜂蜜未经充分酿造或者在蜂蜜中掺入了糖类物质。从合格率来看,本次抽检蜂蜜合格率75%,说明仍有企业在生产中用其他糖类物质勾兑,冒充蜂蜜进行销售,获取暴利。

点评:企业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无良商人以侵犯消费者利益牟取暴利为目标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和社会公民的谴责。把消费者利益摆在第一位的企业才能真正立足于食品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