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质量门”:网民一片嘘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志坚
双汇“质量门”:网民一片嘘声
2012年5月25日,《江苏商报》报道了消费者郭先生吃双汇火腿肠吃出塑料带一事,经过证实后,双汇方表示愿意做出赔偿,而双方并未达成一致。最终,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失去耐心表示:“如果不同意这个补偿方案,愿意上哪投诉就去哪投诉,愿意检测就去检测。”
5月27日19点31分,新浪微博网友“joe-cn371”发布微博称,他从双汇连锁店买的肋排用热水洗时水面漂起几十只肉蛆。找到双汇索赔时店员称:“没事,还有人专门吃这东西呢!如果真有异议去质量监督局做个检测再说。”
受“蛆虫门”事件影响,当日双汇发展股价以下跌1.29%,报60.31元收盘。5月29日双汇集团副总兼新闻发言人刘金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刘某只是这场闹剧中的一个棋子,有一个团队在他背后。”
但是,舆情显示,6月1日,双汇发布《关于“网曝肋排烫出蛆虫”事件相关情况的说明》,称将通过法律途径,彻底解决此次事件;3日下午双汇表示“我们将依法反击,会有石破天惊的一天,”并称“这是一场阴谋。”
舆情告诉消费者:是“阴谋”还是事实?
企业自然有理由坚持相信自己,但是消费者在听取“辩解”时还是大动脑筋的。
是偶然还是必然?消费者都想知道真相。
5月29日,广州市工商局发布儿童食品抽检结果显示:双汇Q趣儿自然风味香肠被检查菌落总数超标;5月30日,《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双汇Q趣儿自然风味香肠菌落超标一事,此后被网络媒体转载上百次。6月11日,广州某大型公司员工何先生从公司自动售货机上买了一根价值2元双汇牌的玉米热狗肠,拆开包装后热狗肠表面却发现有一大点黑色发霉的物质;6月10日,家住北京大兴区的张先生在物美购买了两袋500g装的双汇王中王优级火腿肠,家人因吃火腿出现腹泻等病状……
6月14日面对一时间出现的
“系列质量问题”,双汇集团通过中国新闻网发布声明表示:双汇注意到了有关报道,正在调集力量对此事进行认真排查,而严谨、细致的调查需要时间,更为详尽的报告将在排查结束后,通过上市公司发布公告。
产品质量事件连续爆发双汇被推向舆论漩涡
近20天时间双汇接连发生五起涉及产品质量问题,其被推向了舆论漩涡。双汇媒体曝光率、新闻量呈现上升趋势。5月29日,各类媒体广泛聚焦“蛆虫门”,当日新闻量超过1400篇;30日双汇可谓“祸不单行”,Q趣儿菌落超标一事,当日新闻量达到峰值,为1649篇。6月4日,媒体较广泛地报道了双汇将依法反击的新闻,当日新闻量有所反弹。此后的数日,虽然新闻曲线有小幅度起落,但新闻量均处在低位。直到14日,双汇火腿肠被爆出蛆虫,“蛆虫门”事件再起,新闻量一日间反弹到1099篇。
从不断起落的新闻走势看,在每一个峰值点双汇均承受不同程度的舆论压力。
主导舆论:监管部门没为消费者主持公道
5月29日,受“蛆虫门”事件影响,当日微博信息总量陡然攀升至16700条,较前几日的微博信息量,增长率超2245%。6月14日,“蛆虫门”事件再起,当日新闻量高度反弹达到24600条,对正处于疲惫应对多发事态的双汇可谓是又一棒喝。
从报纸媒体关注报道双汇“蛆虫门”事件来看,原发及被转载量排在前三位的是《法制晚报》507篇、《国际金融报》130篇、《经济参考报》99篇。从原发新闻量为1篇的媒体看,其转载量最多的是《国际金融报》129次,最少的是《深圳商报》8次。“蛆虫门”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网络媒体对双汇“蛆虫门”事件的关注报道及相关新闻的转载传播,皆保持了较高的热情。
双汇“蛆虫门”事件发生后,某知名调查网站发起了一项有关调查,了解网民关于双汇处理“蛆虫门”事件的看法。这份调查有1211位网民参与,其中,52%的网民对双汇处理该事件的方式表示反对,显然,双汇在事发后提出所谓的“阴谋说”令网民唏嘘,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双汇在消费者中的印象再打折扣。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双汇的做法没能受到网民普遍认可。就双汇的处理方式,并非呈现一边倒的反对态势,仍有27%的网友给予支持。
另一家知名调查网站发起的一份有关调查显示,其中有3554位网民参与。在问及是否还会购买双汇产品,有1635位网民表示,从瘦肉精事件后就不再消费了,占比46%;1214位网民表示,从“蛆虫门”事件后不再消费,占比34%;而有705位网友表示无所谓。
双汇接连爆出的产品质量问题根源到底是什么?
从调查题目看,2318位网民认为:“监管部门没能为消费者主持公道,以至于问题不断。”持这一看法的网民占比65%;907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监管部门不作为”,占比26%;仅有329位网民认为:“问题出在双汇本身,占比9%。”
应对方法捉襟见肘企业亟须提升公关质量
从双汇方面处理接连发生的五起质量门事件分析,单从时间节点上看,双汇的做法显然已深谙舆情处置之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应对处置的态度上稍显生硬。双汇因此前遭遇过多次“诬陷”已经变得“过于敏感”,所以应对起来看出很疲倦且捉襟见肘。
接连发生的质量门事件让双汇置于舆论高压下,且几起事件的最终处置结果还未落定,这更让公众心怀不满,也让同行企业得到“机会”。但双汇方面表现出的决心和扭转不利局面的期望,还是被部分舆论肯定。双汇也开始积极在媒体发声,如《双汇:发出“中国制造”世界强音》、《创新科技双汇塑全产业链核心理念》、《双汇:全力发展产业链保障市场与民生》等报道,这些动作表明,企业期望“得到消费者的整体认可”。
这类事件给企业的提醒是:一、作为知名的大型企业,其产品一旦爆出质量问题,哪怕是这些企业认为这是一些“找茬”的消费者鸡蛋里挑骨头,主观“制造”,摆不到台面上的问题,都要考虑到“众人围观”和“舆论热议”的舆情危机。二、知名企业为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陷入“舆论漩涡”,只有做好基本功,把好质量关,才是日常公关的功课。策划:中国企业研究院中国企业舆情联盟数据提供:优讯时代(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