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投资
 

2012年6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州民资瞄上游艇产业

面临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的困扰,温州造船企业纷纷调整“航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穆瑞

面临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的困扰,温州造船企业纷纷调整“航向”温州民资瞄上游艇产业

实业难做、资金出借难收等因素困扰下的温州,民资开始流入豪华游轮、游艇等高端旅游业。CNS供图

在温州金改被广泛热议的当下,温州民资的投资热情始终不减。随着游轮游艇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民间资本开始涌入。

今年5月,温州自建的首艘豪华游轮“明珠七号”下水试航,被称为温州民资的一次试水。

专家指出,在实业难做、资金出借难收等因素困扰下,民资流入豪华游轮、游艇等高端旅游业,或成为温州民资近期一个重要出路。

“确切地讲,我们投资的是旅游服务业,是海洋经济。”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负责人黄伟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温州商人投资豪华邮轮

今年3月,全球唯一的六星级双体邮轮“中华之星”号开始试营业,这艘邮轮原名“亚洲之星”号,顺利买下这艘邮轮后,更名为“中华之星”号,这是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负责人黄伟建在众多项目中千挑万选选中的。

“中华之星”号是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去年发起基金,成立中国邮轮公司买来的,价钱为65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4.16亿元左右。

黄伟建说:“‘中华之星’号是通过其负责的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发起产业基金进行募资,而在募资时,包括香港、台湾、温州本地的各路资本都非常踊跃。”

黄伟建是这次收购的发起人,他有多重身份,目前是全国青联委员、浙江省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负责人、温州金融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去年他发起产业基金引导产业转型收购了邮轮。黄伟建说,“中华之星”号邮轮还要借壳上市融资,再收购4至5艘邮轮,把邮轮市场做大。

近年来,国际游艇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国家旅游局“十二五”规划中将游艇作为水上旅游的重要载体,国家发改委也将游艇制造业列为鼓励目录等等,都显示了对游艇产业的支持力度。正是这两方面原因的驱使,使游艇业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游艇消费人群日益扩大以及游艇俱乐部项目投资快速增加,都成为推动游艇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将在温州成立游艇制造厂、游艇俱乐部等,主要面对浙南闽北的高端客户。”温州明珠游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斌说。

高端造船业投资趋旺

始创于1989年的春风控股集团,是浙江省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之一。2008年,该企业将温州作为转型升级大本营,瞄准了游艇制造业,并组建了浙江赖仕雷恩游艇有限公司。今年4月,该公司第一次参加“上海国际游艇展”,便收获了17份订单。今年该企业计划生产游艇20艘,明年则计划120艘的产量,产值约为1亿元。

同样看好游艇制造的还有温州中欧船业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与意大利船舶工程技术与承包公司(简称意大利总包公司)合作,目标直指豪华游轮、金枪渔船等高端船舶。目前他们正通过意大利总包公司洽谈两个高端船舶制造的订单,一个是16艘金枪渔船,每艘船的售价可达3亿多美元。另一个是4艘豪华游轮,每艘售价七八亿美元。

近两年,中国游艇产业快速发展,即使在全球经济遭遇金融危机重创后的2009年,中国内地制造的游艇出口金额仍达1.7亿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又攀升至2亿美元。而伴随国内游艇生产企业的增加,游艇成本和价格逐步趋向降低和大众化,都有利于中国游艇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船卖不动了,我自己在国内还有两条船在做航运,运费只降不涨,油费却不断增高,一个船长一个月就要4万多,赚不了钱。”一位原本自己造船的温州老板表示,正在考察游艇行业,准备转向。

分析人士称,目前到底有多少民间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尚无法统计,但这个行业确实热起来了。一旦政策利好,传统造船产能得到释放,游艇行业潜力惊人。

相关产业繁荣初现

现在,温州人开始流行考游艇驾驶证,以实现和满足驾驶游艇的乐趣。很多投资者看好温州游艇业的市场前景,正着手做大游艇业市场。

业内人士介绍,报考游艇驾照的学费比较昂贵,目前温州当地市场上的学费为12500元。

目前,温州洞头东港奥博休闲中心游艇俱乐部、瓯江明珠游艇会所、苍南海口游艇休闲度假中心均已动工兴建。这三处度假中心的建设,为温州的游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好平台。

但是,面对炙手可热的游艇行业,也有分析人士担忧,目前中国是否真的已经达到了游艇消费阶段尚有争议,提前激发恐会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相关政策、服务还远没有配套,对行业发展尚无长期规划,有关部门应提前制定相应措施,未雨绸缪。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