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G06 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G06 创新
 

2012年6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年,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中国石化各项业务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公司总资产17450亿元,同比增长17%;营业收入25520亿元,同比增长30%;向中央和地方政府上缴各种税费3298亿元,同比增长17%。为消费者提供1.62亿吨成品油、5080万吨化工产品,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中国石化:每一滴油都是承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丁国明陈玮英

中国石化:每一滴油都是承诺

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干好今天的工作就是履行责任,干好每天的工作才能赢得尊重。”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采油二矿采油22队陈建华朴实的一句话,却说出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所有员工的心声。

全方位践行社会责任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国石化的企业宗旨———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

正是在这种信念支撑下,中国石化硕果累累。6月7日,中国石化凭借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优异表现,荣获“2012中国低碳榜样”奖,成为六家获奖企业之一。

2011年,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中国石化各项业务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公司总资产17450亿元,同比增长17%;营业收入25520亿元,同比增长30%;向中央和地方政府上缴各种税费3298亿元,同比增长17%。为消费者提供1.62亿吨成品油、5080万吨化工产品,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作为高度负责任的能源化工企业,中国石化将绿色低碳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加强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推进节能降耗,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中国石化积极担负起社会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采取各种措施全力保障“三夏”、“三秋”的油品供应;积极开展扶贫援藏,一批扶贫援藏的惠民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建成海拔最高的希望小学,有效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赞助“健康快车”,使3000多名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春蕾计划”累计使3万多名贫困女生圆了上学梦。

社会责任成为企业DNA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和公有制经济的代表,中国石化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石化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全体员工主动认同和自觉奉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

饱含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文化是中国石化的责任DNA,是“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奉献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是中国石化自身成长与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的和谐统一,蕴含着“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丰富对象;“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企业愿景是中国石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方向,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水平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和“精细严谨、务实创新”的优良作风是实现“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重要支柱;而“诚信规范、合作共赢”的企业经营理念则体现了中国石化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共享每一滴油的责任理念。

把社会责任根植世界各地

“每一滴油都是承诺”既秉承了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文化在新时期的提炼与发扬。

而这一承诺已根植于世界各地。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中国石化尊重当地文化,实现安全绿色运营,回报当地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11年,向国际田联捐赠525万美元发展体育事业,向南苏丹捐赠100万美元进行机场建设,公司大力赞助的Addax基金会从多方面向非洲和中东的欠发达国家提供帮助,公司援建的中非共和国博阿利3号水电站项目点亮了中非人民的生活。

此外,作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活动。2011年6月,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当选全球契约组织理事。11月,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成立,中国石化成为首届轮值主席单位,傅成玉被推举为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席团首任轮值主席。

2012年,中国石化已然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新航程。公司将继续遵守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秉承企业宗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实施资源战略、市场战略、一体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绿色低碳战略,注重从持续保障能源供应、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保持安全稳定运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悉心关爱员工、竭诚回报社会等方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