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央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徐旭红
考验央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由“大”迈向“强”,成为考验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智慧与能力的关键点。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定位中,企业新的发展模式与新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哪?在企业做强做大的过程中,社会责任是不是可以转化为企业独特的竞争力,成为无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传统意义上,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股东创造最大化利润。业内专家指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则认为企业作为社会功能的载体,是不同社会主体实现多元价值追求的社会平台。
对于央企来说,其每年所创造的万亿利润以及对社保及民生所做的贡献,社会有目共睹。然而其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及品牌号召力并未决定其良好的社会声誉,伴随着“与民争利”、“伪善”、“止于捐赠”等等的指责和质疑,批评央企社会责任的声音不绝于耳,令央企陷于被动和困惑的沼泽之中。
由此看来,公众并不满意央企,或者说,全社会对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待。从管理的核心问题来分析,央企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方面,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者说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方面,公众质疑其并非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一方面,央企可谓社会压力沉重,比如民众关注央企对抑制通货膨胀,包括抑制房价非理性上涨、平抑农产品价格、扩大就业以及对抑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诸多方面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央企则希望在国内外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上受尊敬的企业,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未来,承担起环境、道德、社会公益等方面的重任。
究其本质,民众希望央企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为宏观经济调控所作的贡献,而且应体现在非垄断因素的经营业绩良好,同时体现在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增进社会福利,最终使全社会成员得以共享其成果。
业内专家也对央企提出质疑,认为其向全社会提供的产品、服务价格,与全球可比价格水平相比没有优势,扣除垄断因素外,其资本利润率仍低于全球同行业水平,质疑央企向国家缴纳利润与其占用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规模难以相匹配。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要求企业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也不要把社会责任仅仅理解为捐钱、捐物、捐劳。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对社会负责任,要以企业行为能否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福利为标准,而不是单纯考虑道德动机和履责意愿。
当今时代,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要发挥不同社会主体的社会价值创造潜能,增进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不容忽视的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一种长期投资,这种投资将为企业带来更有价值的回报。
从长远看,企业要将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到战略高度,只有维护了市场稳定,企业才有良好发展环境,要着眼于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或其他社会组织的优势,凝聚可持续发展合力,只有树立了社会诚信,才能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和企业品牌,进而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与信赖,实现企业的综合效益。
在世界范围内,国际标准化组织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制定工作,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国家标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标准。
分析人士认为,民众的许多不满,尤其涉及垄断和收入分配等,企业本身是难有办法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外延必然包含政治责任。值得关注的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促使央企主动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之中。
从政府职能来说,国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政策机制上对企业形成鼓励和约束。
此外,还要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劳动法制轨道,积极倡导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常化、长效化。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和谐、可持续的社会积极探索管理模式,使企业主动贡献力量,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
值得注意的是,国资委明确表示,已经制定“十二五”时期推进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规划,将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和谐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探索实践,提高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通过强化沟通和透明运营,提高企业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并将探索建立中央企业责任评价体系。
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要实现自身发展,又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利益。每个企业都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议题方面可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例如,食品企业最基本的责任是保障食品安全,化工企业要着力解决好排污问题,电力企业要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而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则需要将安全和服务摆到最高位置。
从央企自身来说,需要积极主动提升全面责任管理。中石化从董事会层面成立了以董事长傅成玉为主任委员的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此举旨在从顶层的设计入手,对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建立起整个公司全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未来的央企,只有不断提升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企业“软实力”,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入手,与自身经营实际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并将其转化为优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