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2年6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民资45条”给经济注入新活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吴洁敏

重庆“民资45条”给经济注入新活力

近日召开的重庆“全市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上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文件,多达45条的“挺私”纲领旨在大力推动当地民营经济发展。在全力应对经济下滑、保增长的关键时期,加大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限制,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加大投资力度等“挺私”条例,预示着重庆“民资春天”的到来,这与各部委民资新政相呼应,无疑给我国经济稳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重庆今后将降低民资的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民企注册条件。与此同时,重庆财政每年将投入20亿元人民币,专项用于扶持民企。这是继卫生部、发改委、住建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国资委、证监会、税务局等部委力促“民资春天”之后,来自省市的大动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明确提出重庆到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将达到70%。

重庆民资45条称,“必须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国资、民资、三资‘三足鼎立’协调推动重庆科学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闯、勇敢试,将投资范围扩大至交通、能源、金融、水利、市政、电信、医疗、教育及文化等领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全力应对经济下滑、保增长的关键时期,多部委密集出台措施,加大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限制,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加大投资力度,意义重大。把我国民间蕴藏的巨大资金资本潜力彻底激活、释放出来,解决了重点建设项目、中小微型企业等融资困难的现实问题,拉动了经济增长。完善优化了我国应对经济下滑的宏观经济手段,使得习惯性政府主导的大投资、大肆放水货币手段转变为依靠财税和民间投资拉动,这是难能可贵的。更加重要的是,依靠民间资本投资更加贴近市场,把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高效率配置资源,避免了“有形之手”盲目决策导致的一边通胀、一边产能过剩对生产力造成的巨大破坏。

张德江副总理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促进重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创造发展环境,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起来。当前,民营企业已经与国有企业携手成为了振兴民族工商业的希望所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民共进”、互为促进,才能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庆民资45条明确对民营经济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着力解决准入难、融资难、注册难、用地难等实际问题,切实做到能优则优、能减则减、能停则停、能免则免。要切实改善政务环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手续,做到“帮助不包办、帮忙不添乱、帮扶不索取”,把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东和浙江非公经济比重分别为71%和74%,目前重庆非公经济为61.7%,与上述两省相比,重庆非公经济尚有不小的潜力可挖。相信重庆民资45条的实施势必会在重庆推动扶持民企,实现民企与国企的协调发展。

重庆民资45条的实施,使人联想到部委鼓励民资进入的一系列大动作出台。与民资新政相比较,觉得部委在民资问题上仍有进一步放宽的空间,步子仍可再迈大一些。有些领域向民间资本的“门”正在打开,但是,民间资本进去后的“座位”在哪里,似乎还没有看到。如果民间资本进去了,但是没有相应的位置和话语权,特别是未来回报没有着落,那么,即使门打开了也不敢贸然进去。

所以在民资进入问题上,各部委的思想应该再解放一点,视野应该再开阔一点,站得应该再高一点,通过顶层设计,使得放开民间资本投资的步伐再快一点,领域再宽广一些。比如石油石化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不只是开放管网建设投资,更需要开放石油进口和终端零售,还可以允许民间资本经营石油进口业务;再比如铁路和电力,完全可以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客运车厢,在调度运行上统一归铁道部指挥,民营企业自己核算自负盈亏。这样,在一条铁轨上跑的各种资本投资的列车将形成在服务质量等层面的竞争局面,有利于提升铁路的整体服务水平。随着新36条实施细则最后公布时间的临近,放开民间资本投资的实质性举措已经起航,希望其速度越来越快,领域越来越广,不但使得民间资本有春天的鲜花灿烂,而且更有秋天的硕果累累。从根本上说,通过上上下下的努力,要使得民间资本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长期占得一席之地,在国家经济“稳增长”中能增添新的活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