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高管”仅是角色切换?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丞华
“官员高管”仅是角色切换?
当一个国资公司的高层基本上由地方官兼任;当“政府官员”与“企业高管”的身份交叠。不禁好奇,各“官员高管”如何平衡地方经济发展利益与企业利益?
众所周知,官员兼任高管现象,有违市场正义,并且早已为法律明文禁止。
然而,为何迄今为止,它仍难杜绝?
政企合一是“创新”?
6月1日,有媒体曝光,浙江省桐庐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主体经营性企业,其高级管理层几乎都由桐庐县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兼任。该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董事和监事分别由当地政府部门的财政局局长、原县政府办副主任、发改局局长、建设局局长等政府公职人员兼任。
对此,桐庐县副县长毛根洪表示,地方官员兼任国资公司高层是为应对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桐庐参照的是外地做法。官员兼任高层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运作,并且官员们只兼职不兼薪。
近年来,政府官员兼职企业高管的新闻似乎越来越多,例如审计署今年3月在审计工作报告中曾透露,铁道部有个别领导竟一人兼任18家所属企业董事长。
前不久,有媒体曝出湖北咸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即由咸宁市常务副市长担任,副董事长由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其余七名董事也分别由不同的官员担任。
有关央企、国企高管由政府官员兼职的消息一再曝光,难免让人疑惑,这究竟是企业,还是另一个政府部门?
对于桐庐县党政领导干部在公司兼职的情况,桐庐国资公司总经理俞放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事,官员兼职已经桐庐县委、县政府批准,都下过文件。
据桐庐县政府官方网站显示,2009年4月,桐庐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俞放同志任职的通知》,推荐俞放为桐庐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据了解,当时的俞放还在担任桐庐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众所周知,党政领导干部不能兼任企业领导是一个常识,就像裁判员不能同时为运动员。
事实上,为了繁荣我国市场经济,彻底实现政企分家,国家一直三令五申地强调:禁止党政干部在经济实体中兼职。
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结果可想而知,“黑哨”必然应运而生。
危险的兼职
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兼任桐庐国资公司高管,在专家看来,桐庐国资公司这种模式潜藏很大的风险,并对市场竞争带来破坏。
目前各地的城投公司在融资方面存在潜在的风险,比如银行放贷是有条件的,但因城投公司一般都有政府背景、政府担保甚至就是政府的公司,贷款时就具备其他公司所不具有的条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表示,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是由政府官员兼任,而政府本身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这个执行者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是对市场经济最大的破坏,因为它不能对自我进行有效监督。
表面上看,官员“走穴”,兼任“高管”,只是角色切换。实际上,却牵涉权力运作与市场正义等诸多问题。
比如说,官员兼职后,分身乏术,又怎样保证“施政”与“企业管理”两不误?若花在管理企业上的时间过多,势必挤占了“为人民服务”的时间与精力。倘使官员兼职,只是挂个名号,无疑会造成资源错置。
事实证明,官员兼任企业高层,是权力触角的延伸,也是寻租权力的再扩大空间,会滋生“权钱媾和”的乱象。
正因为如此,我国《公务员法》等法规明确规定,官员不得在企业或盈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事实上,政商合一,不但不是为经济服务,还会严重弱化公权力的公共性,损害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导致经济和行政力的共同退化。
在企业的利润考量面前,官员会面临最直接的“物质诱惑”,“在其位”的官员们能否摆脱诱惑,避免官德沦落,终究难料。
高管配置官员化的背后
地方国资公司创立的初衷,是为处置地方国有资产,意在通过公司化运作,隔离拥有国有资产的企业与政府的行政依附关系,实现政企分离。
遗憾的是,这本经在桐庐县的运作中被理解错误了。
桐庐县政府大胆“创新”将高管配置官员化的背后,折射出了地方国资公司的尴尬现状。
事实上,有一部分地方国资公司既不适应市场竞争,也不适应资本运营,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压力下,只好反过来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视地方国资公司为“钱袋子”,倾向于强化对国资公司的实际控制。
正是因为“相互需求”的背景,才会出现部分地方国资公司不但不能去行政化,反而密切与行政权力的联系。
此次桐庐官员集体出任国资公司高管,只是这种现象的一次具体体现。
谈及目前官员爱到企业兼职当“红顶商人”的现状,一位央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的国企高管年薪基本都很高,这些兼职官员自然会想,利用现有的“资源”突出业绩表现,最后领取丰厚的报酬。
毋庸置疑,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就应该拒绝“高官商人”,当下为数不少“红顶商人”的存在,与市场经济改革是背道而驰。
有专家认为,追根溯源,在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没有理顺,政府权力过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行为。因而,要想彻底杜绝官员兼职国企高管,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这些兼职官员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还需政府下放权力,把属于市场的交还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