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G06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G06管理
 

2012年6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批评国企要用事实说话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君

批评国企要用事实说话

就如现在这个时代其他各个方面所呈现出的浮躁特征一样,在当前的舆论领域也同样充斥着失去控制的浮躁和拙劣。

近年来,一些舆论针对国有企业的批评越来越多,而且国内外的舆论批评似乎在合流。除了“国进民退”、“国企亏损”、“国企应当私有化”之外,关于“国企上缴红利过低”、“国企薪酬过高”、“国企在税费上有特殊优惠”的话题也被不少人大肆指责,其实,关于国有企业的类似言论极易误导人们对国有企业的看法,而且多经不起推敲,有一些则毫无道理可言。

关于国企的这些舆论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焦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然而,很多问题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而有些人总揪住一些过时的现象喋喋不休地做重复鼓吹,似乎一点也不感到倦怠。

其实,今天中国的国有企业已经与十多年前大不一样,甚至与三五年前也大不一样,它们不再是大锅饭体制下的一口口“大锅”,竞争机制与现代管理体制在国企里已大体成熟。然而,不少人仍然揪住国企的“老问题”不放。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笔者看来,这些国企舆论家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正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在国资委成立以后,建立规范的董事会使国有企业治理进一步完善,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加快了选人、用人市场化的步伐。国企的纳税表现远远好于民营企业,对尽社会责任不讨价还价。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它们对社会公共利益通常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

与此同时,我们很难再看到国家对国有企业有很多特殊支持性政策,而所出台的改革措施则是如何建立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如实行经营业绩考核与年薪制、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公开招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推进企业实行整体上市等。这些举措使国有企业有效地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体制与机制。实践也证明,在同一个领域中,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共同发展已经带来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作为国企的批评除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应该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11年世界企业500强中,共有59家国企榜上有名,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更是位列前十。“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税后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5%。即使是在最困难的2008年,中央企业利润同比虽下降30.8%,但上缴税金不降反升,达到10426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17%,成为社会事业的支撑力量。

虽然中国社科院已经连续多年在其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中表示,国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要远远优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但有些声音一直不肯承认这一事实。甚至现在有些人一提到国企,只有诋毁甚至是谩骂,连国企的正面消息都不肯承认。

不可否认,国有企业自身仍存在一些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但用过于苛刻的言辞来形容这些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不免有失公允。无论从承担公共责任还是从国有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进步来讲,国有企业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自身所取得的进步都有目共睹。

不光是某些批评者,即使电视报纸之类,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都在一味地追求大众的眼球,丧失了基本的公正和真实的立场,几乎已走到缺少道德底线的程度。

作为批评者与媒体,与生俱来的对社会承担着交流、教化的作用,东西方都一样,概莫能外。作为媒体的从业者以及所有有机会发言的人物,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承担的责任,要有一定的界限和原则,要自觉地按照文明的底线和社会道德的需要行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应该有的舆论公德———简单讲,就是各种公开发表的舆论,务必要讲究公德和良心。当然首先是要弄清事实,把事实告诉人们,事实最有说服力。

中国古代的“士”以天下为己任,提出要“兼济天下”。当代学者余英时引入西方观念,认为知识分子(学者)是“社会的良心”、“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的维护者”。批评者首先要弄清事实真相,了解最新的论据,然后再阐明论点,同时要有社会责任感,并顾全大局,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