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传业者坚持着独特的商业理想:好玩,加上喜欢,等于创造。他们可以把全部生命的感悟化为商业经营的喜感甚至是美感,在商人之旅的历史性节点,或来源于生命的考验,或来自于乐趣,也或仅仅是一首歌、一首诗、一篇小说或者一种眼神,于是改变方向,快乐前行。
他们的口号是:为了特许连锁经营。
商业的秘密不只是管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商业的秘密不只是管理
王利博制图
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领域:1.2万亿的市场、可以靠一道菜暴富;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开100家,倒120家;淘金餐饮业,拼的是味道?是管理?是团队?还是资本?什么才是决胜之道?餐饮业经过各类主题餐厅、娱乐餐饮等新型经营理念的冲击后,经营业态细分的趋势较以往更加明显,追求个性、将时尚元素与饮食紧密结合的餐厅进一步扩张,餐饮市场更加丰富多彩,竞争激烈。
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经验是可以以不同方式分享的,只要你愿意分享。”
“快餐业之父”演绎“孟尝君”
2001年,《中国企业报》采访报道过罗杰斯餐饮公司中国区总裁王大东。那时,作为百胜公司下属品牌肯德基公司(中国)第一家店北京前门店总经理的他,已是名副其实的“快餐之父”。
必须承认,创业家、投资家王大东给改革开放的中国带来了“新鲜的快餐商业模式和独特的本地化文化理念”。在肯德基店在中国市场超过1000家时,行业专家如此表示。
说到连锁商业的体验和经验,叱咤商场30年的老将王大东绝对是
“餐饮业大王”,不仅藏有“真刀真枪”且“满腹经纶。
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在商言商”。
2012年,已经在珠海、厦门等高校成为“大学教授”的王大东依然不忘“当年受李瑞环之邀从美国回国开拓快餐业处女地”的骄傲。王大东当年的确是感动于国家领导人对他的赏识,也意识到国内快餐市场和服务市场的伟大机遇前所未有,转让了
“美国敖奇”股份,接受了肯德基的聘约。
如今,王大东已经成为中国多所高校“孟尝君”,门下弟子兼食客三千。
为什么选择讲课而不是当企业顾问,继续赚钱?
“退休”的王大东说:“我找到了更大的平台贡献自己的商业经验。因为实践多年后意识到了“中国的餐饮连锁业要远超美国,关键在于无法由一个人或一个小企业做成。而商人太多,坚持热爱、好玩的人太少。”
王大东一生都在追求着“好玩”的商业境界。他欣赏王石在哈佛每天学习一个植物名词的精神,在好玩中寻找商业秘密。
商业的路途是要有文化艺术风光的。
王大东专门为SiMBA开设的课程叫“国际商业实务研究”。他曾在暨大MBA课堂上这样描绘自己的经历:“生命中的第一个20年是在东方度过的;第二个20年是在西方度过的;第三个20年致力于把东方与西方的商业做法整合到一起;现在,我的第四个20年将潜心于把我所经历的前三个20年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他自当伯乐,是践行“以中国商业文化为背景,培养为中国公司效力的国际经理人是顺势而为,必有大成”的理想。
商人的商路实际是“心路”
旅人,永远在路上。
圈子里与王大东有相同理想的王学思说:“走上这条商路很有戏剧性。我们总得记住,摸过哪些石头才不至于下一步走到沟里。”
曾经是高级警督,辗转东北、北京、俄罗斯的商人王学思,如今成为痴心办学的“现代武训”。他表示,“要把曾站在经济硬着陆的风口浪尖中、从柬埔寨到新西兰的商海之悟道倾囊相授。”
荣登讲坛后,因为传授半生商战得失,忙得不亦乐乎的64岁的美籍华人王大东早就表示过“60岁以后不再赚钱,时间属于太太”。说起“缘分”,他感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人间天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许经营学院。
这所机构像个“传奇”,把“商业奇人”从五湖四海聚到这里:翠亨村,三面环山,正面向海,后山就是曾孕育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故里。记得是2007年特许经营学院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王大东与王学思“喝着红酒”说着商业故事,相互传送着欣喜: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在中国大有前途。
此时,大型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热播,反响超出预料。吃文化成为真正的“中国软文化力量”的话,还有很多商业秘密需要探索。虽然中国烹饪历史有几千年,但餐饮管理的学问研究才刚刚开始。中国还找不到一个餐厅经理是受过餐厅管理专业训练的。“因为没有地方训练他们。厨师有各种证书、有考试,但餐厅经理没有。中国现在不缺资金,缺的是人才和管理经验。”
于是,商路从“心路”开始。
当年就喜欢爵士乐的王大东常常在北京赛特店举办沙龙、晚会。劳累一词在他口中很少出现。如今,当年餐厅、酒店里的各类故事都成为“教案”,教授给学生们。
理念很轻松,“赚钱,已经成了并不遥远的信念。”
厂长、高参、“葱花牌”院长
喜欢商旅的感觉、去俄罗斯待了一年、纠结与“商人交道”的王学思最爱说:1993年,叶利钦说自己是属“葱花牌领导”———“搁啥里啥味”。
讲自己为什么到特许经营学院任副院长时,他说:痴心这个学校,因为是自己的母校。2002年师大百年校庆。2003年他儿子高考就选择了珠海校区。建立完善的特许经营与连锁业学科体系让这些人干得很投入也很辛苦,但非常开心。喜欢商业实战也喜欢商业理论传播的王学思敬佩成功的商业企业家。
这个圈子还有很多“异类”。因为“特许经营”的缘分走到一起。
1989年内蒙古农大硕士毕业,学细胞遗传后又去新西兰名校读完MBA课程,在特许经营学院教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陈雪冰是实战型教师,曾经是商人,对外贸经济环境的敏感度非常高。
他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笑着说:“讲自己商旅故事?我在鞋业公司当副总,旗下鞋厂有3000多工人啊。厂子曾经搬到柬埔寨后环境不理想,就移民去了新西兰。读MBA时就想着将来去管理一个大型娱乐城。”
商战经验丰富的陈雪冰“特许经营”教学之余,做着多家地方企业的高参,帮助企业解决品牌冲突。“只有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师,才可以做到让学生认真对待未来可能的困惑。”
1986年,被企业送到美国通用电气(GE)学企业管理,1988年跳槽到北京一合资公司,侯毕业一直不忘“77届大学生“符号。“可以闯一闯?”也是他多年的“纠结”。
2000年,加入FDS(特许经营发展服务组织)中国公司后,侯毕业的第一个客户是某个家电公司。作为咨询公司代表的他发现企业在特许经营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处于空白状态”。
在侯毕业的“情结”下,FDS与高校合办教育部的创新试点。很多搞过特许经营的企业家成为他们的“贵客”。“贵客”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授课:“内容与市场衔接紧密的商战经验。”
中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