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食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食品报道
 

2012年6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奶农倒奶倒逼乳企重建合作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奶农倒奶倒逼乳企重建合作模式

毒奶粉、激素奶、早熟奶、添加牛尿传闻……近年来,国内乳业危情不断。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国内乳品行业还经历着外资品牌冲击、竞争加剧、原材料上涨、利润下降以及消费者信任等诸严峻考验。

而近期,国内乳品行业又曝出“奶农抗议并把鲜奶倾倒在知名乳企光明乳业工厂门口”的新闻。5月20日,参与倒奶事件的农户朱先生(应采访者要求化名)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了此次倒奶事件的原委。

“拒奶”背后的深层动因

据朱先生介绍,5月15日上午,湖南的奶农们接连收到负责收奶的以“郑师傅”名义发来的短信,短信称:“接光明乳业通知,明天不会收鲜奶了。”

湖南光明乳品有限公司厂长李行彧表示,总公司有通知,规定从2012年元月1日起切断散户奶农的奶源。为减少奶农的损失,便设置了一个缓冲期,临时决定再收几个月散户奶农的鲜牛奶。从去年12月份起,光明乳品便多次跟奶农们开会,告知合同到期后就不再收他们的鲜牛奶了。李行彧还称,由于散户奶农很难监管,公司这么做是为了控制散户奶农在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拒收散户奶的并非光明一家。2008年之后,伊利和蒙牛也开始对散户奶源慎之又慎,在湖北、内蒙古等地也曾出现过因鲜奶被乳企拒收,相继发生奶农们愤而倒奶的情况。

就国内多家乳企“拒收奶”的原因,据《中国企业报》记者调查了解,根本原因在于散户奶农还是用传统饲养方法,养殖水平滞后于企业检测标准的提高。

在乳业专家王丁棉看来,散户在奶牛选种、科学喂养、饲料合理搭配等方面都缺乏指导,容易造成奶牛低产奶源低质。此外,由于散户多采用人工挤奶方式,容易造成原奶微生物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散户奶源逐渐被淘汰,也将是行业趋势。

对此,王丁棉表示,就目前中国奶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有几个方面需要给予关注。首先是过多过量的洋奶粉涌入中国市场,必将会对国内的奶牛养殖业造成冲击与打压。其次是牛养殖中的病疫防制问题,内地一些地区的一些奶牛发病率很高,但奶农及当地一些部门不太情愿进行净化工作,如视而不管,几年后这些病疫情就会发生外延与扩散传播,这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整个奶业发展。

此外,在奶牛养殖中人药畜用和激素类药品过量使用的问题,这些如控制不好,亦将会直接对人类健康带来威胁或不利。而目前在盲目推崇的和流行的万头以上大规模牧场建设问题,由于单位密度养殖,疫情防控及环保污染问题将会成为新的一种公害。

王丁棉还说,这些问题都值得业内和政府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如果处理不好,就为下一轮的危机事件发生埋下隐患。

出路在创新合作模式

对屡屡发生的“倒奶”现象,业内人士认为,奶牛养殖业是乳品质量把关的源头,我国奶牛养殖仍然处于传统、落后的模式,曾经支撑乳业高速发展的“公司+农户”模式已不能保证牛奶的品质。因此要尽快提高奶牛养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重建企业与奶源基地的新型关系。

据悉,在广东、福建以及上海等区域,部分企业开始试点另一种“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即公司以资金和设备入股,鼓励有经验的农户养殖200头以上的奶牛,形成公司与农户间的利益捆绑,再通过市场定价完成收购。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这一模式颇为欣赏,并希望能够尽力推广这一模式。

据最新消息显示,发生此次“倒奶”事件的望城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畜牧兽医科刘科长称,该局经过大半年协调,准备在下面一个乡镇建设一个专业化奶牛养殖小区,由企业投资,向来此养殖的散户奶农收取租金,或者以奶牛为资本入股。

此前,当地有奶农也想办一个专业化的养殖场,经测算发现仅凭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承受,必须寻求政府支持。

据悉,光明乳业建一个专业养殖场,前期投资就花了2个多亿。

此外,经过协商,“倒奶”事件发生后,光明乳品方面给了奶农们部分现金补偿,并称,“我们是从人情上考虑,尽管奶农们的要求是站不住脚的。”奶农们大都表示,对这个补偿表示满意。经过望城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的协商,散户奶农们产的鲜牛奶将送往另外一个厂家。

“目前的养殖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如果奶农不探求新的合作模式,奶农今后将会越来越困难。”上述国内一家知名乳企的生产负责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