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四川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四川经济
 

2012年5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四川省、成都市委宣传部,双流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参会的近百家经济媒体的社长总编辑举行了“走天府、看天府新区”的采访活动。这是经济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宣传部“走、转、改”的一次有益实践。由于时间较短,参加采访的社长总编辑主要走访了天府新区新建的综合保税区、双流航空枢纽高端产业园以及于园区建设同时推进的川西新农村建设的三个亮点,即地平村、南新村和黄龙溪古镇。

走双流看天府新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走双流看天府新区

黄龙溪的变与不变

“三年前,尽管这里仍然古朴,历史沧桑也让人感怀,但少了些许灵动的气质,能与游客互动的体验项目也不多,孩子们都不太喜欢来;现在,这里热闹、喜气,感觉很有少年的青春灵气,最喜欢来的也是孩子。”供职于英特尔公司的邓惠如此形容黄龙溪古镇三年前和三年后的变化。

借力天府新区建设契机,“天府第一名镇”黄龙溪以浓郁的川西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开阔的视野胸怀,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镇的独特风采。

在过去的三年中,黄龙溪一而再,再而三地“变脸”,让这个被两河之水润泽了千年的古镇换上了新容颜,焕发了新精神。流水环绕,微波层层,阳光透过绿叶洒在游客们的身上,映照在他们灿烂的笑容里。正是因为穿行的流水,而变得灵动的古镇,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双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正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古镇旅游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今天,特色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古镇有别于其他古镇的典型标签。正是因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三年来,黄龙溪镇结合空港现代田园城市打造“龙,狮,茶,盐,佛,水,古蜀,民居,码头,农耕”十大文化。“天府第一名镇”的品牌打造更是有选择性地推出了黄龙溪的文化特征。

蜀王驻守、三国屯兵、水运码头、商贸集市……自先秦以来,两千多年的浪花涤荡、溪水浸润,黄龙溪积淀出不可复制的古镇文化。黄龙溪还传承了火龙、府河船工号子、漂河灯、打更等民间风俗文化。古色、古香、古风、古韵构成了黄龙溪古镇的旅游特色,使得黄龙溪成为了今天双流县乃至四川省旅游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先保护后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开发。正是基于这种理念,黄龙溪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强调融合性,全力打造“蜀汉龙文化”、非遗项目“龙狮文化”和佛教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品牌,全力冲刺国家级5A旅游景区。主动求变的推动力

变则通,通则久。“景区不变化,我们的思想和经营理念也不可能发生变化,也不可能抓住‘黄金路’带给我们的机遇。”樊家大院老板娘陈明春在采访中笑着说。

2009年,随着黄龙溪古镇景区一期打造工程的规划推进,“樊家大院”门口的那条公路变成了民俗一条街“黄金路”,陈明春和老公的思想也开始活跃大胆起来,“以前靠公路,灰尘大,来的人少;现在景区漂亮了,人流量大了,加上背后又靠停车场,机会肯定多。”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努力,牢牢抓住了发展机遇的陈明春夫妇,现在的年收入已比三年前翻了近10倍。

据介绍,随着景区的变化和游客群的变化,越来越多黄龙溪古镇景区的老业主开始“思变”。黄龙溪本地人经营新型业态的人群增多,原有经营主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去年底,黄龙溪古镇景区的一批经营业主们还自发组织前往丽江学习经验,以提升自己的经营和服务理念。

全面提升品质后的黄龙溪,继续秉持“嫁接活动、认真策划、科学营销、国际推介”的理念,吸引了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中外游客,从而成为享誉中外的“天府第一名镇”。

南新村发展解码

南新村位于双流县三星镇北大门,辖区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总数4089人。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村庄,每年却能够吸引数以千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来此参观学习。甚至英国、南非、刚果也曾派出代表团来此实地参观考察。究竟这“名不见经传”的西南小村有何魅力,能够成为全国甚至世界学习的对象?近日,百家经济媒体记者走进南新村,一探究竟。

汽车驶入新南村主道,放眼望去,满眼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青山迎着白云,流水映着青山,一栋栋欧式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地点缀其中。驱车进入小区,愈深入则惊喜愈多。整个小区以淡黄色为基本色调,屋顶大多为坡顶,有朱砂色和蓝色两种色调。建筑有六层的小楼,也有两三层的小楼。就在村委会门口,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池塘上建起了曲曲折折的木桥,供人休憩的凉亭显得特别雅致。“后方优势”转为“前方优势”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已被列为国家战略。天府新区启动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纵深推进的机遇已经降临,三星镇南新村迎来了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三星镇镇长曾鸣向记者介绍,新南村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在于抢抓了天府新区启动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南新村主动对接天府新区规划,全力构筑天府新区的绿色屏障和休憩家园。借助天府新区规划的契机,南新村将其“后方优势”转化成为“前方优势”。

曾鸣表示,良好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都为南新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东山大道全线贯通,南新村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承担着龙泉山生态保护功能区和天府新区南部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功能区两大建设任务,南新村按照城乡一体、产城一体、镇区一体的要求,科学地融入天府新区的规划之中,使得南新村的发展与天府新区的规划同步。一产变三产,农民变工人

如果说天府新区的规划是南新村发展的外部动因,那么“彰显特色、放大优势”的发展策略则是南新村成功的内部机制。南新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按照“一三产业互动相融、迈向高端发展”的思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按照“绿色、环保、生态、康体、高端”的要求,发展高品质现代服务业。

此外,南新村还提出了“一产变三产,农民变工人”的独特思路。“一产变三产”并不是将第一产业转变成第三产业,而是指以农业为主导,开拓机遇,吸引游客,借此来发展本村的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南新村群众的就业问题,更是将南新村的资源变资本,加速资金流动,从而使得繁荣的服务业可以反哺农业,促进农业更加平稳、健康地发展。

而“农民变工人”是指在土地流转旱涝保收的前提下,农民被规模业主返聘回乡务工,或是在农闲时节、旅游淡季,农民外出务工,以此形成农民“四季有事干,季季有钱赚”的良好局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

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入挖掘云崖美食文化内涵,南新村引入资金建成了以“云崖风情客栈”为品牌的五星级乡村连锁酒店。

南新以云崖主题公园酒店作为牵头联合周边农民,建立起加盟连锁形式的乡村旅游产业。农民可以以空余闲置的房屋入股“云崖风情客栈”品牌,这不仅可以取得最大的规模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更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南新村的旅游业已创收5023万元,人均增收1935元。

曾鸣表示,三星镇南新村地处龙泉山脉中段,境内生态植被保存完好,南新村倾力打造“七彩产业”,将杨梅、草莓、蓝莓、龙星桃、冬枣、云崖兔、虫草鸡等七种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培育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等市场主体,先后扶持建成龙星桃等专业合作社13个、现代农庄12个、家庭农场11个,规模经营流转土地1.6万亩。

地平村的幸福生活

“之前花6000块钱买了城镇户口,现在又跑了两个月买回来。”在地平村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地平村村主任肖轻松主任告诉我们,“现在的农村户口是千金难求,我们实行的是‘生不添、死不减’,‘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地’的政策。”

“天子籍田处,成都南大门”,究竟是怎样的新农村,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让人们舍弃城市的优越生活趋之若鹜?

走进地平村新家园,答案随之揭晓。

一幢幢带有明显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小楼映入眼帘,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而是轻盈精巧、朴实飘逸、色彩淡雅、自成一格,一派优美富饶的风光。如果不是“籍田镇地平村”几个大字,你会误以为这里是某个依山傍水的高档别墅区。

此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肖轻松感慨道,“我2004年任村长,那时的集体经济收入是负债4万多元,只有一间办公室,连电话都没有。”

变化正是得益于地坪村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新农村综合体改造

土地综合整治是将单一的“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合起来。将碎地、块地整合的同时,对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点、房屋实施相对集中的重建,提高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村容村貌,再将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放在有需求的区域使用,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整治后,地平村新增土地面积约500亩,采取居民“统规自建”的方式建成占地面积140亩“新家园”农村新型社区。共411户、1441人已经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即将动工的小区二期原报名106户,又有多户强烈要求“挤”进来。

另外,节约的10.6亩集体建设用地在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挂牌出让,用于修建商业街、乡村酒店和商业旅游项目,也于去年3月以平均每亩40多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实现收益451.6万元。

抓住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响应政府号召,除了农村新型社区外,地平村也着力进行招商引资,以都市农业为方向,做实产业支撑,着力培育红缨李、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将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管理民主规范的新农村综合体。幸福小村的新生活

如今的地平村道路平坦,精致的小楼依山而建,农田菜园分布期间,好一幅田园风光画。

大学生村官贾小姗说,“晚上还可以跳舞、喝茶,都有路灯,城市社区有的这里都有,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上去了。”

此外,社区有完备的水、电、气、路、光纤、通讯等基础设施,还有便民服务站、便民放心店、卫生服务站、农家书屋、感知健康舱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再不用一脚泥巴走回家,再不用挖井取水、砍树劈柴。

由于地平村是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小区,村民们经过商讨还安装了价值70多万元的监控系统,社区的现代化水平甚至超过了城市的社区。

“这个监控还帮助公安局破获了三起案件呢。”肖轻松自豪地说。

肖轻松告诉记者,社区的管理实行“社会参与、群众自主”的创新模式,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群众民主确定了成都弘毅兴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管服务,实现“物业管理专业化”。

房前屋后零星农用地都长久流转给小区住户,发展“农家菜园”,一出门既可以采摘自家种的绿色蔬菜,又节省了小区的绿化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专家表示,地平村新社区的建设使人们过上了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的“三新”生活,是“充分体现生态田园城市核心内涵、综合展示统筹城乡发展成果”的示范典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