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一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一周
 

2012年5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不合理税制铲除企业逃税怪圈根源

来源:中国企业报  

改革不合理税制铲除企业逃税怪圈根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阿里巴巴集团于22日发布

《中西部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报告对1407家小微企业进行了调研,并指出当前中西部小微企业生存艰难,

“面对当前的税费体制,小微企业逃税现象普遍,调研走访的企业90%有逃税操作”。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通道,2011年税收收入已高达逾8.97万亿。而企业是最大的纳税主体,9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法人,其中中小企业更是占据了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税收的整整一半。而与税收收入居高不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微型企业极度困难的现状。从去年延续至今的江浙老板“跑路潮”,牵扯出了中小微企业利润微薄,只有约3%的惨况。而这份报告亦显示,中西部小微企业近6个月平均开工率为61.29%,年销售规模在1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平均开工率仅为53.58%;总计有49.04%的企业近6个月销售额出现下滑。从节节高升的税收收入与日渐微薄的中小企利润的对比当中,已可看出税收之繁重。

税收已成企业“不可承受之重”,“不逃税无法生存”并不是中西部小微企业的特殊状况,而是在中国的中小企中存在已久的普遍生存法则,这次的报告只是以调研的形式明确地勾勒出了这条隐性生存法则的轮廓。该报告显示的“调研走访的企业90%有逃税操作”,与此前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表示的“在小微企业税收不降的情况下,90%的企业不偷税漏税肯定会倒闭”是一致的。如果只有少数企业或少数时段

“不逃税即倒闭”还可以说是经营能力问题或是经济不景气而导致的个别现象,这样绝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不逃税即倒闭”的现象却不得不考虑税制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中,高达70%以上为流转税,即间接税,包括三大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其余的不足30%为所得税等直接税。流转税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流通环节越多越可能增加税费,从而层层转嫁导致消费者购买的价格高企。另一个是导致非常严重的重复征税,最普遍的在于营业税,其以营业额为税基,并不扣除成本,等于对成本中已一环一环缴过增值税的部分又征了一次税;物流业是重复征税较为严重的一个行业,其税赋有12种之多,其中仓储的重复纳税比例更是高达50%。

除了重复纳税,高税率和繁多的税种也压得企业直不起腰。一般企业需要承担的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等。其中如土地使用税,无论是否盈利是否生产都必须要缴纳,而且近年来增长得非常快。而企业纳税的大头增值税,一般的税率均在17%,这远远高于大多数中小微型企业的利润率,这样一来,“税全缴齐比利润还高”的情况比比皆是,逃税自然成了生存压力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

不合理之处还不止于此。在大型企业享受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的情况下,税收政策仍是向它们倾斜的:许多大中型企业可以享受到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并没有这些优惠;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涉及重大事项时可直接向有关部门申请就特殊事项予以免税。这样一来,竞争激烈、经营压力巨大的小微型民营企业没有享受到的优惠政策,缺乏竞争、经营压力极小的大中型国企却享受到了,实在有欠公平,亦更不利于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重税之下,中小微型企业逃税的动力就很强了,特别是如当下一般处在经济低迷的时期,逃税于它们而言意味着生死一线。但是,在重税导致本已微薄的利润更加微薄甚至变为亏损的时候,企业为了生存选择了逃税,却也踏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逃税必然意味着财务造假,而财务造假则导致信用下降,银行不信任则令本已艰难的贷款难上加难,贷款不成则资金短缺,无论是干耗着还是选择利率更高的民间借贷,对利润的要求都更高,而因此又走上了逃税的路。这样的恶性循环,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大和转型升级,整体经济也因此而疲弱。

税负繁重与不合理的税制,对中小微型企业的逃税怪圈与长期积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让经济增长真正地稳下来,重中之重就在于贡献了60%GDP、解决了80%就业的中小微型企业。而要改变中小微型企业长期积弱的状况,无非是对不合理的税制进行改革,进行大幅度的减税,铲除其逃税而致积弱怪圈的根源。(来源:《南方都市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