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市营”:新思路新实践新样本———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访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锦
“央企市营”:新思路新实践新样本———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访谈
中国建材山东枣庄水泥工业生态园区
作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简称“国药集团”)的董事长,宋志平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同时担任中国两家中央企业董事长的企业家。他创造性提出并实施“央企市营”新模式,走了一条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和集成创新的成长道路,在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带动民营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深化我国国有企业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重要的样本。
中国建材营业收入从十年前20多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近2000亿元,进入世界五百强,国药集团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4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50亿元、2012年预计达到1600亿元,也将进入世界五百强。两家央企被誉为国资委系统充分竞争领域中快速成长的典范,其成长历程引起业界极大的关注,到底他们快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央企市营”模式的内涵是什么?他们的实施路径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宋志平。
勇担央企责任,以市场化方式推进联合重组
“把央企放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的环境来看,央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内在规律的需要。”
记者:你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什么问题?
宋志平:从大环境来讲,近年来,我国经济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过去的粗放式、重视快速成长,向现在集约化、重视效益的方向转变,这是我国整个经济转型的核心。这个阶段,我国经济结构的特征,一方面是过剩,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都过剩,国内中低端的产品大量过剩,出口的价格也比较低廉;另一方面是紧缺,一些高端的产品要依靠进口。
温家宝总理在人代会工作报告中专门讲到,对于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要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经济的结构调整归根结底需要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要注重高端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调整。另外,要增加集中度,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原燃材料等行业,例如钢铁、煤炭、电解铝、水泥、汽车等制造工业现在面临大规模的组织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在组织结构调整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企业来实现和完成,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是由谁来把众多散、乱、差的企业组织起来,这是我国整个组织结构调整或者产业结构调整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行业环境看,无论是建材行业,还是医药行业,都存在行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全世界的水泥产业集中度,前10家占了70%,而我国水泥行业有几千家企业,“十五”期末前10家的集中度是10%,“十一五”是25%,2011年是26%左右,到“十二五”末按照我国工业规划要到35%。同样,医药行业也是如此,以医药销售为例,美国的医药销售、分销、配送由三家企业覆盖整个美国市场,而中国的医药商有两万多家小药店。
记者:现在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的实践来看,央企在推进联合重组和调整结构方面具备怎样的优势?
宋志平:央企具有得天独厚、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央企会站在全国角度考虑问题,具备跨区域经营的优势。多数央企是由过去工业部、工业局改过来的,很多干部过去是行业干部,对行业全国的布局、全国的资源情况很了解,思考问题时会站在全国的角度来考虑。
其次,我国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科研院所和外贸资源留在了央企,构成独特的优势。中国和美国、日本、德国不同,美国的科研基本在大学,日本和德国基本在企业和中央研究院。但中国不是,过去两百多家部委直属院所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现在这些院所部委已经撤了,绝大多数的大院大所都进入了央企。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分别拥有我国最大的行业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和中国医药研究总院,拥有行业最好的研发和技术,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过去各部委的窗口公司、进出口公司也在央企。这些公司有四五十年的外贸积淀,对于构建央企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把央企放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的环境来看,央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引领地方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义务。央企必然要自觉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带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组团式的竞争和抗争。(下转特刊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