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无处“安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潇芮
历史无处“安放”?
近一个多月来,围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称号的泉州港更名而展开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
4月1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的公告,福建省行政区划内原湄洲湾港的4个港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秀屿港区、东吴港区)、泉州港的3个港区(泉州湾港区、深沪湾港区、围头湾港区)以及莆田港的兴化湾港区,合并组成湄洲湾港。本欲将泉州莆田的八大港区一起合并、统一管理之举,却招来一片反对之声,其主要原因就是,泉州港所承载的中国海上运输工业的历史随着更名而被遗弃了。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400年鳌头的“东方第一大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名气早已遍布全球。《马可波罗游记》里也指出泉州港可以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甚至更加宏伟。
正是这座港口,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正是这座港口,造就了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造就了这座千年文化古城,促成了整座城市多元的文化,清朝时期开始闭关锁国后,泉州的衰败与泉州港的衰败呈现了极为强烈的正相关性。
从来对待历史都有两种态度,要么彻底遗弃,要么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没想到,如今,对待工业历史会因为管理区域问题而有了另一种结局。其实,如泉州港之类中国运输工业的港口文明,早已在世界奠定了品牌基础和地位,而工业文明本就没有区域之别。试想,如果将现在的泉州、福州、北海、广州、漳州、宁波、扬州、蓬莱8个城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那是否成功率会更高?
如此,我们才可以真正充分站在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之肩膀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