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金融·投资
 

2012年5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付”+“保函”模式攻破艺术品投资难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首付”+“保函”模式攻破艺术品投资难题

近几年,艺术品投资收藏持续升温,但价格炒作、流通难、赝品这三大难题严重制约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各种乱象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大量艺术品买入易、卖出难。

5月10日,全美联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全美联”)开始试营业,其首创的艺术品投资“首付模式”和“保函模式”,成为业内一大亮点。该中心总裁师麒盛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16日开始接受预订,销售比预期的要好很多。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首付”+“保函”的运营模式可行。首先通过10%预付款的形式,提高了消费者购买力、强化了消费欲望。其次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收益预期可观。分析认为,灵活的退出机制,提高了现金的流动性。同时,运作模式较简单,操作性较强。

但是,任何模式似乎都难以摆脱“两面性”。分析还认为,“首付”+“保函”运营模式收益性不高,监管手段较单一,而艺术品数量多,估价难度大,模式仍需完善。一旦出现违约风险,这种运营模式将面临较大的信用危机。

零风险+10%投入+多渠道退出机制

根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全美联将在试营业过程中陆续推出现阶段全国最高学术与投资价值的500位知名艺术家。销售作品包括:杨晓阳、刘文西、欧阳中石、沈鹏、田黎明、史国良、杜滋龄、霍春阳、贾广建、林凡等全国众多著名艺术家的力作。

全美联打造“首付模式”和“保函模式”,即客户首付10%即可预订名家作品,资金由银行监管,如贬值可全额退款。当顾客全额付款时,全美联将资产抵押给银行做担保,银行为顾客开具保函,3年内,如贬值可全额退款,升值收益归顾客所有。

中心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师麒盛向记者表示,全美联是家有创新销售模式的画廊,说服艺术家共同承担艺术品贬值风险。首付模式和保函模式是全美联团队通过4年的时间,和艺术家、投资人、银行等多方合作机构共同研究的业务模式,还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

最初分析认为,全美联将资产放到银行做抵押,银行为全美联客户购买开具银行保函,即意味着全美联承担了所有艺术品的贬值风险。

“但这是基于全美联对于艺术家的严格筛选和价格的合理评估为基础的,其实不存在什么风险。”师麒盛向记者介绍,因为入选的每一位艺术家都是全美联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他们的作品价格基本都是被低估的,所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全美联作为“超级画廊”,通过艺术品一级市场的销售提成方式来盈利。无论是直接代理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帮助客户代售作品,全美联都会收取成交后的销售提成。

据了解,全美联与银行有两方面的合作:其一,客户通过“首付模式”预定艺术作品的,预订款将存入监管银行的第三方账户,由银行监管全部交易资金。其二,全美联将等额资产抵押给银行,银行对全美联所售艺术品开具保函提供担保。三年后,如果艺术品贬值,客户可持保函到银行兑现(等同银行存折)。

但对于具体合作的银行,全美联并没有明确给出是哪家。“我们与银行签订保密协议,试营业3个月期间,不得对外宣传合作的银行。”该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筛选确认合作银行,并通过多次磋商最终签约并落实了所有的合作细则。

交易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业内分析认为,对于采取这种交易模式的全美联等中间商而言,银行监管和资产抵押无疑意味着风险的相应放大。因此,全美联的这种市场营销是否可以复制、未来能否在艺术品投资市场卷起一股旋风,还难以预料。

如今,艺术品投资市场乱象丛生。一方面,赝品顽症严重破坏行业声誉;另一方面,艺术品定价机制混乱,由此带来的过高投资门槛不仅让艺术品收藏沦为“少数人的游戏”,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此外,大量艺术品买入易、卖出难,同样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市场存在的诸多弊端,蔡灵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首先各地方政府应联合海关打击走私、贩卖非法艺术品的行为。其次加快艺术品收藏及鉴定中心的建立,完善艺术品数据库和人才引进工作。第三,积极推广艺术品鉴别真伪宣传活动,推出提高公众艺术品鉴别能力与降低投资风险的讲座。第四,打击恶意哄抬艺术品价格行为和取缔非法承办艺术品交易的机构。

蔡灵分析认为,全美联较少的定金、较强的信用保障、较灵活的交易方式这种运营模式,颇具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全美联的运营模式在资金升值保值、安全的服务体系、良好的用户体验三方面真正构筑了用户核心价值。此外,其运营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过多的投资者,但是其“免费”服务与收益产生矛盾,短时间仍无法消减。但是这种运营模式却利于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形成强大的客户群体,其实力也不容小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